王弼 书生的报复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王弼 书生的报复 (第1/3页)

    王弼小时候在家没事干,就读书。本来准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当个大官,没想到读书读成了个书呆子。小天才腹有诗书,唯我独尊,冲得不得了。他少年时代有几个好朋友:钟会、荀融和王黎。除了钟会之外,王弼跟另外两个都闹翻了。

    当时,丁谧和何晏争夺权力,结果把本来内定了王弼的黄门侍郎的位置给了王黎,让王弼去做了活儿重、品级又低的尚书郎。王弼知道了之后气得要死,一辈子不理王黎。而他和荀融闹翻的原因更离奇,只是一场关于“圣人有情还是无情”的辩论。可见,王弼这家伙,只要惹他不爽,不管什么人都能撕破脸皮,完全不会韬光养晦。难怪当时很多人都不喜欢他,认为他好高骛远,自己尚书台的活干不好,还嫉妒别人。

    但是,正始年间正是哲学沙龙盛行的好时候,像他这样情商为零的人也有人喜欢。

    王弼的第一次亮相是在裴徽的沙龙上,当时探讨的问题是圣人知不知道“无”这个东西。这话题本来没多大价值,只是崇尚老庄的玄学家们为了与仁厚家攀亲带故而已。从西汉起延续了三百多年的“独尊儒术”让孔子的圣人地位不可撼动。玄学家们崇敬的老子、庄子,虽然也很有名,但是只能算君子,地位不如孔子。玄学家们要搞“自由无为”至上,首先得把孔子收编成和他们这个系统兼容的人。于是裴徽就问了,你们玄学家不是说“无”是宇宙的本原吗?为什么孔圣人从来不说无啊无的,但是老子他们这些人却喜欢把它挂在嘴边呢?

    王弼说,因为圣人知道这回事情,把它理解得透彻,所以无对于他们就是家常便饭,根本不用专门拿出来说。老子他们半瓶子水晃荡,一知半解的,所以就老是无啊无的。

    王弼一句话,儒家就和道家成了一体两面。追求虚无人生境界的玄学家和追求实效的事功一派实际上就成了“同志们”。这也是王弼辛辛苦苦地注了《老子》又注《周易》的原因。这两部经典就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王弼装的最新鲜,所以就成了魏晋第一。

    王弼的身世足够复杂,也足够显赫。王弼的爷爷是王凯,基本就是个路人甲。他一辈子最成功的事迹就是娶了一个天上掉下来的老婆:刘表本该嫁给王粲的女儿。所以,王弼的太祖父就是前三国时代的荆州牧刘表,荆州学派的代表人物。这帮人喜欢搞古文经的研究,他们不像当时流行的今文经派一样热衷于给字作注释,相反,他们治学的重点在于疏通儒家经典当中蕴含的义理。荆州学派这种治学的风格也成为一种传统深植于王家的血液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