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 知交半零落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王戎 知交半零落 (第1/3页)

    在历来的史家眼里,王戎都不是个光彩的人物。

    在《晋书》里,竹林七贤分成两卷:阮籍、阮咸、嵇康是一卷,都是在司马氏和曹氏的政治斗争里拒不合作的反对派。早死而鲜有事迹传世的刘伶和山涛、王戎、向秀则另为一卷,后面这三个人,由魏入晋,在嵇康死后都成为司马氏朝廷的重臣。王戎,和山涛一样,被认为背叛了竹林名士那种“不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史家的褒贬,一目了然。

    在我们的眼里,竹林名士代表了对个人感情的崇敬,对虚伪礼法的蔑视,有美酒,有美男,有当世最精彩的言论,最一流的思想,如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神话,凛凛不带一丝烟尘的气味。却少有人注意,以公元262年嵇康之死为分界线,竹林七贤旷古的放达忽然销声匿迹。当自由的思想撞上独裁的屠刀,当自由散漫遭遇权力的规训,最后屈服的一定不会是强权。竹林集团的下场只是这条亘古定律的又一个注解,王戎则是这个注解里耐人寻味的一个符号。

    王戎年少聪慧,小时候和伙伴们一处玩耍,伙伴们见路边李树上结满了果子,纷纷爬树去采,只有王戎冷眼旁观:树生道旁,却能够保留一树的果实,它结的定然是苦果子。

    它像是一个寓言,预示着王戎由高蹈入凡尘,本可以留千载风流名却身后受尽白眼的一生。王戎就是那棵树,春华秋实,在天下名士少有善终的曹魏禅代之时寿终正寝,但光鲜的外表下藏着苦涩的内心。

    木秀于林,是他年轻时候的聪慧外显。王戎祖籍山东琅琊,就是闻名于卧冰求鲤的王祥,东晋时候出了王导、王羲之的琅琊王氏。王戎十五岁的时候在家里见到了比他年长二十岁的阮籍,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之交,阮籍对王戎的评价是“清赏”。能让对人没有半分虚与委蛇,以“青白眼”示人的阮籍另眼相待,可见王戎在清谈场上的见识。

    曹魏至司马氏西晋时候的清谈,人伦识鉴是主要内容。王戎的人伦识鉴在当时有盛名:他说山涛,“如璞玉浑金”——人们都知道他的贵重,却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他;说他的美男弟弟王衍——“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然而却“自然是风尘表物”;说他的女婿、著名的玄学家裴頠——“拙于用长”。他很不喜欢他的族弟王敦,从来不见他。后来晋室南渡,王敦果真造了反,这些都一度被传为美谈。

    顺理成章,王戎也成了“竹林之游”的一员。同样地崇尚自然和自在,藐视已经不合时宜的礼法,相当的智慧和修养在几个好友之间激发出了无数的火花,这一段竹林悠游的生涯,成了七人中年纪最小的王戎人生中最值得珍藏的回忆。王戎的垂暮之年,距离阮籍谢世,嵇康被司马氏杀害已经过去了许多年,他偶然经过他们一道喝过酒的黄公酒垆,当垆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