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 风流绝

    谢安 风流绝 (第2/3页)

意。

    在谢家,家庭沙龙是常有的事情。谢安喜欢召集孩子们在秋高气爽的天气在院子里谈谈理想,下雪的天气里围在炉子边作诗谈艺,在这些最放松的时候,他也就看明白了每个孩子的性格。

    过得快活,又受孩子们喜爱和尊重,本来是乐以忘忧的好日子,但现在,谢安却不得不出山了。谢家已经支撑不住他的清闲自在。谢奕死了,谢万被桓温逐出豫州,家族势力摇摇欲坠。他受过家族荣华的福,别人该上班的时候他在家玩,现在家族衰败,他必须站出来了。从前他在家里待着,人人都想请他出来做官。三请四邀。现在他真正要出来了,却没有红地毯,没有人放鞭炮,没有高官厚禄,做的是很早之前就被他拒绝过的桓温的司马一职。当年冷眼旁观着满朝大佬对谢安三请四邀却被无情拒绝的那些人,此时也还在。桓温的幕府里多的是看不起的讥诮。桓温北伐,在新亭举行阅兵的时候,大家都见到谢安了。有人就忍不住讽刺道:“当年您隐居的时候,到处都在传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现在您倒是出来了,现在天下苍生又怎么说了?”意思是也没见你多大本事嘛。有人送给桓温一种叫“远志”的草药,桓温随口问,这种草为什么又叫小草又叫远志?谢安在座,那个别人晒书他晒肚子的郝隆此时也在座,于是顺口讥讽说,这种草在山中就叫远志,出来了就叫小草。说完之后呵呵呵地看着谢安。谢安什么也没说,依然正襟危坐,但脸上却显出一点愧色来。

    但谢安既然来了,光是嘲讽,并无法击垮他。他可以在狂风暴雨的海上岿然不动,自然也可以在政治斗争里温和沉稳,蓄势而动。更何况,现在桓温和朝廷对立,大的政治形势已经足够复杂。谢安很会看形势站队,他在桓温的幕府里做参谋,做了几年,因为谢万去世,辞职了。而后,又做了几年吴兴太守,做得也很不错。朝廷上的掌权者看谢安确实能够做些事情,履历又攒得差不多了,于是把他调进了朝廷中央,做皇帝顾问,侍中。具体的任务很简单,斗垮他家的老朋友,他的老上司,桓温。

    桓温这个人,文化程度不高,但军事才能很高,也没有可以夸耀的家族背景,从小就没有名士包袱。他的想法也很简单,我就是要北伐,我就是要掌兵,我做事儿的时候你们少来七嘴八舌提意见。朝廷里的世家大族能允许吗?于是处处给桓温使绊子。桓温就更来劲儿了,你给我使绊子,我就把你搬走。先是仗着手上有兵,废了晋废帝司马奕,改立晋简文帝司马昱,给朝廷里对他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世家大族一个警告——我连皇帝都可以废立,你们算老几。但朝中王谢这些人,既没把皇帝放眼里,也没把桓温放眼里。这些从东汉起家里就出过九卿,掌握经典解释权的文化政治精英哪里能是你随便吓唬一下就怂了的?桓温也不来虚头巴脑的,上来就拿殷家开刀。安排人诬告简文帝的兄弟司马晞、著作郎殷涓、太宰长史庾倩等人想要为晋废帝报仇,想要谋反。殷涓就是殷浩的儿子,当年殷浩跟桓温之间没少折腾。简文帝只敢哭,最后拼着不做这个皇帝总算保下了自己的兄弟司马晞,可其他人全部被杀。

    当时朝廷里愿意出面去斗桓温的是太原王氏的继承人王坦之。简文帝临终,想要下诏把皇位让给桓温,当时王坦之是侍中,第一时间看到了这份诏书,二话没说,在皇帝面前就把它撕了个粉碎。还把病入膏肓的皇帝教训了一顿:你居然讲你的皇位是桓温给的?这不是宣皇帝司马懿和元皇帝司马睿打下来的吗?真是糊涂!最后,原准备让位给桓温的诏书,从“自取之”,到“摄政”,最后到了“辅政”。

    诏书到桓温手上,他气炸了。他南征北讨屡立战功不说,连简文帝的皇位都是他给的,居然只让他“辅政”?全程参与了拟定诏书一事的谢安被派去姑孰请桓温到南京来辅政。朝廷别人不派,单派谢安,是知道桓温不会把他怎样。谢安小时候,桓温的父亲桓彝就很喜欢他,说他“风神秀彻”。当初跟桓温称兄道弟,斗酒的时候把桓温喝到躲进老婆房间里的谢奕,正是谢安的大哥哥,桓温又是谢安的老上司,谢安来了,绝口不提桓温与朝廷的剑拔弩张,只叙旧,请人。桓温正在气头上,当然拒绝了。没想到,过了几个月,桓温的气还没消,干脆带兵南下,说是要拜一拜简文帝的皇陵,其实是向南京朝廷示威。南京早就感受到了他的怒气,有谣传说桓温要来“诛王谢,移晋鼎”。这是把王坦之和谢安推到了风口浪尖。

    朝廷很害怕,策略很简单,既然你要抓“王谢”来出气,我就把他们推给您,任您处置。于是派了王坦之和谢安去新亭接桓温。王坦之有些慌乱,手里的笏板都拿倒了,自己都不知道。谢安却脸色不变,迎了上去。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