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七章 司马光之死(2)

    第六百零七章 司马光之死(2) (第2/3页)

    赵煦自然是懂新闻学的!

    “朕在集英殿中,听诸位先生说书时,也一直在想着,圣人‘取大者不当受小,食肉者不可与下民争利’之言。”

    “今蒙相公教诲,必当勠力于此,与天下均利!”

    赵煦就等着司马光,给他上这一课!

    不如此,他怎好光明正大,名正言顺的,将那些被内臣里的蠹虫,抓在手里的落后产能,统统甩给地方上的接盘侠呢?

    比如说,成都、江宁、扬州的织院、染院。

    等这些产业甩卖的差不多,新的纺织革命,就会席卷大江南北。

    到那时候,这些被甩卖织院、染院,为了求生存就不得不跟进朝廷的纺织技术进步。

    而赵煦早早的就通过太皇太后圣节的机会,赐给命妇的那些纺车,就将担任母机的角色。

    这些人只要不蠢就会去借一个回去,自己复刻。

    如此一来,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在全国范围,扶持起一个新兴的利益集团。

    等这些人起来了,他们就是天然的技术革命支持者。

    同时,他们也将是赵煦最天然的支持群体。

    因为,到那个时候,他们会发现,他们除了跟着赵煦一条道走到黑以外别无选择。

    顺便,赵煦还能借着这个机会,借着民心都在自己这边的时候。

    对各地监当官重拳出击。

    一边暴金币,一边收拢人才。

    何止双赢?三赢、四赢都不止!

    ……

    门内的君臣谈话,门外的宰执们,自然是听得仔细的。

    韩绛听着,眉毛微动。

    他虽然不知道,官家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但他可太清楚,这位官家的真实心思了。

    因为一开始,他也曾被唬住。

    以为,大宋朝真的要出一位宽厚仁孝,爱民如子的圣主明君了。

    而且,还是一位言行,完全符合旧党士大夫们要求的圣主明主!

    然而,没过几天,韩绛就看出些问题了。

    因为嘴巴上说漂亮话,谁都会说。

    关键在于怎么做!

    而官家是怎么做的?

    虽然罢废了市易务,但反手就逼着勋臣外戚还钱。

    而且,要连本带利的全部还回去!

    少一个子,人家都跟你急!

    甚至不惜掀起大案,徐国公家族因此被连根拔起。

    就连在外面当官,全程没有参与的张诚一也在几个月后被卷了进来,最后落得一个赐死的下场!

    从此,张氏从勋臣中除名!

    另一个卷入其中的驸马都尉郭献卿,现在都还在太学里,天天读圣人之书,习圣人之礼呢!

    这是宽厚?这是仁圣?

    这可比先帝下手还狠!

    先帝在的时候,就从未对勋臣外戚,下手如此果决、狠辣的。

    此外,这位官家对新法的态度,更是连演都懒得演一下!

    先帝重用的大臣,他照样重用!

    旁的不说,去年他就用了张之谏的人头,宣告天下——吕惠卿,朕罩了!

    其他的事情,就更是如此了。

    让章惇挂帅南征,把王子韶提拔到吏部,上个月又把沈起除授为大理寺卿,将王振除为刑部侍郎。

    这些都是什么人?

    新党!

    而且,都是在舆论中争议很大的新党骨干。

    章惇、王子韶就不说了。

    沈起是当年挑起交趾入寇的始作俑者,王振则是新党在大理寺内的钉子,一直以来,坚持以律条断案的典型。

    于是,就连汴京的市井百姓都看出来了。

    怎么说来着?

    哦!

    “当今官家,颇类汉文!”

    韩绛眼观鼻,鼻观心,只低着头,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

    而他心中,比谁都明白。

    当今官家,何止颇类汉文?

    就以这一年多的观察和感悟来看,这位官家已经将汉文帝的精髓学到家了。

    嘴里都是天下万民,心中全是钱帛!

    这样想着,韩绛就没怎么注意听门中的君臣对话了。

    只隐约听了,官家又问了司马光一些事情。

    但,都是些很私人的问题了。

    比如说司马光有什么推荐的人才啊?

    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人啊?

    还有什么心愿啊?

    都是些虚应故事的事情。

    没什么需要注意的,历代以来,也都有规则。

    像司马光这样的重臣,天子不亲视其病也就罢了。

    一旦亲临慰勉,那么他临终的所有要求,基本都会满足。

    可能等了大约有小半个时辰吧。

    门内的君臣对话,终于结束了。

    官家在贴身的几个带御器械的御龙直的护卫下,来到门口。

    韩绛连忙持芴正立,然后领着群臣,深深一拜:“陛下。”

    “公等都进屋看看吧。”赵煦对他们说道:“与司马相公,好好说说话。”

    说着,他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