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第29章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第2/3页)
真是闻所未闻。”
他毕竟活了一把年纪,又世居江淮水乡,生活经验还是很丰富的。他族中也有捕鱼为业的,自然知道自古捕浮潜的鱼容易,而沉底的鱼普遍名贵。
汉朝也不是没有抓沉底鱼的,但都不是用渔网捕捞,而是靠垂钓,一条一条地钓,因此连鲤鱼鲫鱼在这个时代也都不便宜,只有浮于浅水的鱼相对便宜。
就在他们震惊之时,孙乾那边已经趁热打铁,开始贩售这些渔获。
似乎是为了证明官府捕获这些鱼很容易、产量很高,孙乾故意设置了一个很低的价格,敞开了任由大家买。
这显然是最好的消除民众疑虑的办法。
因为天下只有钱不会骗人,
如果一个东西能一直低价卖,那就证明生产者绝对掌握了让生产效率猛增的新技术,否则靠造假补贴是扛不住的。
孙乾一边宣传,一边也注意到了人群中的步隆、卫徽两大族长,知道他们分别是淮阴县和广陵县的头面人物,于是亲自过来招呼:
“步公、卫公,听说你们族中今年也损失不小,使君对于征战扰民,也是颇感恻隐。
这新式网鱼之法,也是使君让巧思之士构想,以图惠民。二位族中人口众多,不考虑捧捧场么?”
对于有便宜的鲈鱼买,这些老族长们当然不会反对,因为确实划算。当下步隆和卫徽都各自买了百十条罕见的大鱼,还有数十石普通大小的各种鱼。
按孙乾开出的价格,七八斤以上的特大号海鲈鱼,因为确实稀少珍贵,是民间请客的顶级珍馐,所以每斤至少要折合十几斤白米的价钱,一般一两条就要值一石米了。
其他小一点的,价钱就一下子便宜数倍,平均也就三四斤白米折一斤鲈鱼,其他品种就更便宜。
最差的小杂鱼,比白米还便宜,三斤白米能换五斤杂鱼,或者拿五斤粗粟、杂豆来换也行。
短短一刻钟,孙乾今天的收获就卖完了,三百多石的鱼,换回了民间上一千多石的粮米——当然,这也是因为鲈鱼第一次大批量涌入市场,民间需求还没饱和,富户们还觉得稀罕,才能卖出这么多。
过一阵子鲈鱼不稀罕了,估计三百石各种活鱼,也就换七八百石白米,或者一千石杂粮。
卖鱼并不是孙乾的主要目的,所以卖完鱼后,他立刻很有针对性的拉着步、卫两族长,推销起劝农冬芥的事儿。
孙乾也知道,诸葛瑾如今还希望低调,那天连写诗都想暂时隐瞒、别往外扬名。
但这次发明流刺网捕鱼法的事,孙乾却没法给诸葛瑾隐瞒,必须向外扬名。
因为将来史书肯定会提到这玩意儿是谁发明的,现在说谎了,以后不好改口。
而且诸葛家人那么聪明,孙乾估计以后肯定还会有无数挂着“诸葛某某”名头的创新之物出现。
所以把目前手头这几项创新都挂上“诸葛”的前缀,才容易形成宣传效果。以后旁人一听这玩意儿前缀是诸葛,就知道肯定靠谱。
就好比后世连一群卖烤鱼的都要傍“诸葛”这个名牌。
孙乾在内心默念了一句对不住后,就向着步、卫等人吹嘘:“步公、卫公,这流刺网之法的效果,你们也看到了,着实是匪夷所思。而此网之设计,其实和前些天我跟你们说的提前培土种植冬芥之法,都是出自同一位大贤之手。
这位大贤家学极为渊源,而且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医卜星象无所不精,还帮使君稳住了军心、打赢了刘勋,凡是出自他之手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