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海外能谈存古事,礼失而求诸野。

    第三十八章 海外能谈存古事,礼失而求诸野。 (第2/3页)

发、剪指甲,表示洁净反本。

    直到现在,这个仪式依旧没有断绝传承。

    比如东北的“阴阳先生”,民间农村的“材夫”(专门替人办理殡葬丧事的人),杠夫(抬棺的工人)、缝尸的“二皮匠”等。

    最开始,这种事情一般由死者子女亲友亲自操办。

    但是随着礼制发展的越来越完备,孝子贤孙因招待其他事情,不再亲自给死者进行更换衣服、清洗身体的一些工作,就需要有些专门的人帮忙。

    于是就有了专业的入殓师。

    至少在明清时期,专门为死者更换寿服、打理仪容仪表,送入棺椁的入殓师就已经很常见了。

    直到现在,大部分殡仪馆内都有专业的入殓师团队,为死者在火化之前进行修容工作。

    吴渊何必去照抄日版《入殓师》?

    他拿出的剧本,是结合了日版《入殓师》的核心故事主线,也就是“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然后融入华夏背景和具体丧葬文化的故事。

    半晌后,一直沉默看剧本的张国榕抬起头,脸色有些兴奋的拍手赞叹:“好剧本!”

    “在东方文化中,由于死与生相对,葬礼等的话题其实还算是一个禁忌,死亡更多带有黑暗,消极的意味。”

    “很少会有导演将目光放在这个题材上。”

    张国榕摇头晃脑的感慨道:“但是我们恰恰需要一部,讲述东方文化下的生死观的电影。”

    “西方世界与死亡有关的行为往往涉及宗教,但是我们东方文化不同。”

    “东方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不是轻松、解脱,更不是去什么美好的天堂了。”

    “对生者来说,死亡代表的是慎重悼念,是沉重的,而对逝者来说,死亡是另一场新生,是新的轮回开始。”

    “而新生、轮回这个概念,在西方宗教中却是没有的。”

    “基督不讲新生,不图来世,只讲救赎,等待所谓的末日审判。”

    “西方人认为死亡是投入上帝的怀抱,是进入天堂享受幸福生活,是一种救赎,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所以西方人的葬礼上,你甚至可以看到家属们轻松的聊着死者生前的故事,不乏一些幽默的调侃、嘲笑。”

    “这在东方儒家文化下的葬礼上,根本不可能看到,这种行为是对死者的不敬,也是对死亡的不敬。”

    “因为在儒家观念中,死亡是生命的延续,是另一种新生的开启。”

    “儒家讲究慎终追远,也就是慎重地办理亲人的丧事,虔诚地祭祀先贤。”

    “东方观念下的死亡,是肉体虽然死亡,灵魂却永远不灭,死去的人在用另一种身份,保佑着活着的亲人们。”

    “所以对待死者要像生前一样重视和敬重,要时常祭奠和供拜。”

    “这就是所谓的死者为大了。”

    “剧本将这种独属于东方文化的生死观阐述的很好!很多情节都让人非常感动!”

    张国榕总结的十分到位,吴渊惊讶的点点头。

    不愧是天赋型演员啊,这审剧本的能力确实极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