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海外能谈存古事,礼失而求诸野。

    第三十八章 海外能谈存古事,礼失而求诸野。 (第3/3页)

    《入殓师》这部电影,其实就是一部借用“入殓师”的视角,来讲述东方人的生死观念,以及丧葬文化的故事。

    故事本身通俗易懂,有笑点有煽情,借助一个个死者的故事,表现不同家庭关系中的亲情。

    故事的核心看似通篇在说不同的死,但其实更是提醒生者,不惧死,才能更好地生。

    这也是儒家观念中对待死亡最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逝者如斯,生者已矣。

    死亡不可怕,每个人最终都会走向死亡,活着的人只需要怀揣着对死亡的敬意,好好的享受活着的过程就行。

    其实吴渊版的剧本,除了将故事背景,葬礼形式改成了纯中式外,其他地方和《入殓师》原片几乎差不多的。

    然后这就成了一部很地道的,充满华夏文化韵味的电影。

    这就是可悲的地方!

    原版《入殓师》的故事核心全是儒家的内涵文化,是华夏古典文化的一部分,但是无数华夏人看过之后,却反倒觉得新奇可敬。

    这就叫“海外能谈存古事,礼失而求诸野。”

    华夏自己的文化观念,反而要从外国的电影里去了解学习...

    而且学完后还要夸人家厉害...

    这本来就是我们自己文化中的一部分啊...

    东方文化下的生死观念,我们华夏人自己也可以拍啊!

    所以吴渊想要自己拍这部《入殓师》,不让小日子专美于前了!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部电影想要演好,男主角必须要融入“入殓师”这个职业,去认认真真体验生活的。

    张国榕要拍的话,他必须停下手头的所有工作,去内地的一些殡仪馆,以实习入殓师的身份,深入的体验一下这份工作,至少体验两个月!

    说是体验生活,其实就是在给他减少负担,将他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来,有一个喘息的空闲。

    之后的拍摄吴渊也肯定不会让他轧戏,他得老老实实待在剧组。

    这样前后加起来半年时间,完全算得上是给张国榕放个假调理身体了。

    是的,对张国榕而言,半年只有一部电影拍摄的工作,已经是在放假了。

    前提是,他愿意做出这样的牺牲。

    “张生,这部剧本不错吧?”吴渊笑眯眯的看着张国榕,不徐不缓的说道:“这个男主角就是为你准备的。”

    “但是你想要演好这部电影的话,必须将未来的半年时间都交给我。”

    “不许去开演唱会,也不许出新专辑,接其他的电影通告,整个半年就只需要你做一件事,拍好这部《入殓师》。”

    “我能给你的承诺就是,如果你认真跟组半年,我相信我们拍出来的成片,是能为你带来一尊戛纳影帝的。”

    “你在歌坛已经做到了顶点,能够拿到的大奖都拿到了。”

    “而在影坛,你却还缺一尊足够重量级的最佳男主角奖杯。”

    “我听说你想要转型做导演,不想再如此频繁做幕前工作了。”

    “那在这之前,我觉得用一座戛纳影帝奖杯作为演员事业的谢幕,才是最完美的告别仪式。”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