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冰峡闪击(三)
第十七章 冰峡闪击(三) (第2/3页)
越轻,战马负重越低,耐久和速度就会越强。
南征军主要从年轻人当中挑选,萨米人的年轻一代这大半年营养跟上了,但毕竟祖辈几十代都是营养不良。
跟圣者吃香喝辣,参军的年轻萨米人们的平均身高也仅在一米五左右,体重相对较轻,加上从小就接触怎么训练驯鹿,还人手都擅长射箭,自带特性-精准射击,很自然的就被冯道夫给往轻骑兵上培养。
骑兵连战术做的有板有眼。
这次虽然是小规模突袭,但冯道夫想要练一练骑兵连,为后续和金发王的真正战争做准备,所以也不准备用奇谋,正面作战练级。
休息的时候,冯道夫就开始模拟作战步伐。
这次的突袭主要就是冲击。
冲击骑兵最佳、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骑兵分成若干部分以交错队形发起冲击。
第一轮冲击后紧接着就是第二轮冲击。
冯道夫把自己安排在最前面。
骑兵在冲击中的确有必要尽可能地达到高速,但同时又得维持队形紧密平整。
可因为有的马匹比其他马更快、更有耐力,因为骑手技术差距,再加上不平整的地形放慢速度,有的则需要绕过障碍物等等原因。
想要完整保持队形发起冲击,这种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已经是骑兵的进阶技术。
哪怕是以低速靠近敌军,在最后几百步中改为高速,只有在距离接敌仅有几十步时才达到全速,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要求,也只有那些专业训练很多年的精锐骑兵部队才能做到。
临时骑兵连也没有那个能力,这样便只剩下一种解决方法:由他来领骑压节奏。
不需要管阵型完不完整,直接一尖刀把人戳死!
领骑要面对风阻,体力消耗更多。
好在黑珍珠体力更好,还有更高幅度的专长加成,再加上他个人的武力因素,已经具备了硬解的条件。
不过横面只有一骑,哪怕一骑足够强,冲散阵型的效果还是有些低了。
经过演练,冯道夫排成二列横队。
理论上,冲击骑兵最理想的队形是三列横队,可以占据较宽的正面。
但在野外作战,地形不可能像水泥路那么平整,三列横队就显得太复杂了。
冯道夫一开始觉得不可能,才三列怎么就复杂了?
后来亲自体验了一下泥路赛马,就清楚问题在哪里。
在野外不平整的地形,跑着跑着马匹就会挤到一起。
邻近的骑手会相互挤压,混乱状况也会迅速蔓延到同一战线的友邻部队中,队形就会在混乱中缺口。
这是马奔跑时候的生理结构问题,不是靠训练度和组织度就能解决的事情。
除此之外,骑兵要是想要削土豆,也就是三国斗将那种,双方骑马不断转圈打回合数,队列多寡也会影响转圈速度——专业人士把这个动作称为轮转。
因为马匹的纵向深度大约是横向宽度的3倍。
骑兵以三列横队削土豆的时候,横向宽度比两列横队多三分之一,带来的影响就是转圈速率也会慢三分之一。
看过三国斗将的都有印象,许多人转身慢一拍,就会被猛男给秒杀,更何况是慢三分之一。
正好临时骑兵连的训练时长也不够,冯道夫就选了好上手、优点多的二列横队。
“话说对付这一支骑兵,像打步兵那样削土豆的可能性不大。”
冯道夫看了看重骑兵排的装备:“他们怕不是看见就开始跑路。”
著名的军事史学家、拿破仑战争亲历者,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米哈伊洛夫斯基-丹尼列夫斯基就嘲讽过很多人对骑兵都是印象流。
许多人想象对阵双方的骑兵或是互相猛冲过去,然后面对面地劈砍或刺击,直到其中一方退却为止,或是其中一方骑兵待在原地等待另一方前来交战。
但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训练或演习中。
在实战中,一方的骑兵集群会发起冲击,另一方就会向后退却,与预备队会合后再调转马头发起冲击,将敌军击退。
这样的波动将持续到其中一方的骑兵集群彻底将另一方逐出战场为止。
在永不间断的波动中,骑兵总会劈砍、刺击那些落在后面的家伙,也就是正被他们追杀的家伙。
这些真正经历过骑兵战的人,留下来的资料都表明,骑兵的正面冲击主要会产生以下几种结果:
1.其中一方在迫近过程中的某个时刻转身逃跑;
2.双方在最后阶段减慢速度,白刃战随之发生,最终以其中一方逃跑告终;
3.双方在距离很近时停顿下来,其中一方在某位模范影响下投入近身肉搏,最终以另一方逃跑告终;
4.双方相互贯穿。
第一种最常见,第四种最少见。
这就像两个高速移动的摩托车对撞,比的谁更加胆大。
骑兵VS骑兵玩的就是勇敢者的游戏。
在许多经验丰富的骑兵军官看来,武器、队形、战术等各种因素虽然也重要,但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士气。
俾斯麦就认为骑兵作战时用到的精神力量要多于物质力量,骑兵的战斗力里有四分之三是精神力。
精神力.
冯道夫看了看板甲苦修士们人均挂着的宗教狂热BUFF。
不管是士气、精神力、装备、马种,全都占优!
我能输?很难的辣!
现在只欠缺一个能把敌方骑兵全都吞下的地形!
刚巧演练的差不多,轻骑兵们也带回了消息:“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伏击地点!”
……
这是一个还算平整的山地坡道。
“我用望远镜观察了,他们正往这里下坡。”
布伦希尔德画着地形图:“我们堵住这里,到时候我们背对阳光冲上坡,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