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那一碗曹操盖饭

    第二章 那一碗曹操盖饭 (第3/3页)

,水土不服,地利全无,此败因四也。”

    “孙十万……孙讨虏年轻气盛,必不肯降,江东长年无战乱,民心依附。大耳……刘豫州携民渡江,宁愿放弃江陵也要保全百姓。而我军刚占荆州,百姓不知北方皇恩浩荡,人和皆在敌处。此败因五也!”

    司马懿双手握拳,三个败因,将他逼退三步。

    “家兄年少去官,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时我年纪尚幼,家兄夜读《孙子兵法》,曾言道,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长江虽无凌汛,然而江面寒冷,入水刺骨,岂有冬天沿江直下的道理?冬日行军,此兵家大忌,绝败之处,故乃败因六也!”

    “司马懿,你说我纸上谈兵,你出身河内,你见过长江么?你说我高谈阔论,那家兄夜读兵书的感悟算什么,家兄也高谈阔论?你说我危言耸听,那这六败之势,又有何解?”

    一番话说的司马懿脸色铁青,前后已经退了快十步。

    曹无搬出曹操,更是让他无从反驳。

    司马懿把双手藏于身后,若有人注意,则能看到,他的双手抖若筛糠,刚才的气势已经完全归零。

    ……

    帷幕里,听到夜读兵书一节,倒扣饭碗的曹操嘿笑一声。

    “倒难为小无还记得当年的事。冬夏不兴师,他说的有道理。”

    言罢,他把饭碗与桌面平齐,用筷子拨动,把倒扣出来的饭又装了回去。

    他看着碗中剩了一半的饭,低声喃喃:“只是仅仅这些,可远远不够。”

    他继续大口吃饭,荀彧目不斜视,恍若未闻。

    夏侯惇独眼,目不能斜视。

    但外边的一个声音,让夏侯惇目光变冷。

    ……

    那是一个少年,他一身盔甲,在众多文官中非常显眼。

    眼下,他越众而出,高声道:“打仗打仗,说到底,打的是人口城池,打的是武器兵刃,打的是后勤补给。孙子曰,十而围之,五而攻之,倍而分之。现在我军有八十三万,又占有襄阳、江陵,补给畅通,刘备仅有两万人,苦守夏口,孙权远在京口。左传说,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我军兵不血刃攻克荆州,士气正盛,锐不可当,他们靠什么抵挡我们百万雄师?”

    听到这个说法,曹无想起前世那个段子,嗤之以鼻道:“八十三万对两万,优势在我?”

    眼前少年自然不懂梗为何物,傲然道:“正是此意!将军对此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