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义父,细心教导一下你愚笨的义子吧(三更结束求订阅)

    第八十八章 义父,细心教导一下你愚笨的义子吧(三更结束求订阅) (第2/3页)

顿时笑颜如花。

    “脉细如丝、应指明显,往来如线,按之不绝,这就是细脉,细脉在临床上来讲,多见于虚证。”

    陆轩继续说道:“而沉脉,在早期的《内经》、《难经》等书中,沉与石常常并称,做为形容脉象的互用字,后来除去在“季节脉”中用“冬石”这个提法外,一般就不用石字了。“如石投水”作为形容脉体在下又有下沉趋势的客观描述方法,如今倒是经常使用。

    所以在形容沉脉时,常言沉脉近于筋骨,有深深在下之势,如石投水,如绵囊砂。”

    苏可楠认真地点点头,将陆轩的话牢记于心。

    而陆轩,也不再说把脉一事,将注意力放在了带下病上:“带下病是指妇人带下明显增多而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有阴道及外阴潮湿红肿发痒者,或有带下明显过少,或无带者,均可称之为带症。

    带症也可分为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如月经前后,排卵期、妊娠期带下增多者均可属正常生理现象,如不在此期内平素带下增多者,并有其症状者均可称之为带下病。”

    “这几天有看这类的医书吗?”陆轩问道。

    苏可楠点点头:“看过一些。”

    “带下最早在哪本医书上有相关记载?”

    “素问。”

    “内容还记得吗?”

    苏可楠沉吟一声,最终还是摇了摇头。

    陆轩也不意外,不是谁都跟他一样能做到过目不忘,苏可楠能记得带下最早记录于素问已经不错了,换作是一般的医学生,怕是连这个都回答不了。

    “带下首见于《素问·骨空篇》“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陆轩耐心地介绍起来:“《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也有提及“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在这时期里面会有明显的分泌物,是由脾主运化,肾主闭藏,任脉所司,带脉约束,布露于阴窍。

    此如中医温病学家王孟英所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

    如病带下者,其量太多,其色有五,其味腥臭难闻者,是为带下病也。

    而妇女带下病又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常常合并有月经不调、经闭、阴b发痒、不孕、癫痫等。

    而在古代战国时期就有带下医之称,扁鹊过HD闻贵夫人,即为带下医。可见中医对妇女之经带胎产是多么重视。而古代中医学就有对妇女之病的经验总结,相当丰富,对我们这些中医也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说到这里,陆轩顿了顿,方才继续说道“带下过多,古代又称之为“白沃”、“赤沃”、“赤白沃”、“白沥”、“赤沥”、“赤白沥”、“下白物”等。

    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就有提到“妇人经水闭不利,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候·带下候》说“带下病”之名,分五色俱下候;

    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附带下》中说“故下部任脉湿热甚者,津液涌溢而为带下”;滋阴学说,创立“滋阴派”的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认为“带下多与湿热有关,在治法上提出以燥为先,佐以升提补虚”;

    《景岳全书·妇人规·带浊梦遗类》指出“心旌之摇”、“多欲之滑”、“房事之逆”、“虚寒不固”等伤肾而致带下过多,《傅青主女科·带下》则将带下病列为该书之首,并分别以白、黄、赤、青、黑五色带下论述其病机,可见带下病是妇女二七后之要症。

    历代医学家对带下病的认识其实都相差无几,认为带下病多由于脾肾虚损湿热内聚侵及阴b、子宫,累及任带,使任脉失固,带脉失约所致。

    不过,湿邪虽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但也有内外之别。

    为什么这么说?

    肝脾肾三脏是产生内湿之因,如脾虚失运、水湿内生、肾阳虚衰、气化失常、水湿内停、肝郁侮土、肝火湿热下注。这是内湿之因。

    外湿多因久居湿地或涉水淋雨,或不洁之交、或经期存交,均可导致,均可感受湿邪毒素,使之宫颈糜烂、阴道及附件发炎而成。”

    一口气说下来,别说说的人了,就是听得人都有些头皮发麻。

    反正此时此刻,季修文已经是头皮发麻。

    他怔怔的看着自己这位老同学,有些怀疑自己这位老同学根本不是人,而是一个中医书库。

    古代医书内容本就不是白话文,读起来往往晦涩难懂,没有白话文通俗易懂,不说背下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