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商业化

    第17章 商业化 (第2/3页)

了职称的,除了两个正在参加国家重点工程的团队,愿意走的都放人。”

    “不行,二十个!一亿四千万换10个研究员、10个工厂的高工,绝对值得!”

    林炬可明白赵总师的主意,研究院的研究员那可太有说法了,水平参差不齐,而且都可以通过航天人才体系快速补齐。

    只有附属工厂的高级技师,才是有一个算一个的珍贵人才,尤其是在航天事业里,很多时候都依赖于手艺高超的技师。

    然而赵总师比他更清楚这些,听到二十这个夸张的数字,一把年纪的人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

    双方为此你来我往,一直到下午才勉强达成共识。

    8个研究员,6个高级技师,而且不能挖的名单都给出来了,上面的人就算你说动也不会放行。

    第三天的时候,双方签订了正式合同,交易正式生效。

    新远宇航要在2个月内交付3台发动机,同时还要派出技术团队到六院,指导对方掌握K120的生产工艺。

    后者其实无所谓,K120的主要优点是设计,利用相当丰富的经验极大简化零部件数量,加工难度反而比YF100还低一些。

    这一笔交易一次就给林炬带来了1亿的流动资金,虽然不是一次到账,但维持新远宇航完全够用。

    不过如果是要进行载人航天项目就比较紧张了,即使通过系统支援省去了占大头的研发经费,但仅仅是材料和加工支出想必也不会少。

    一个亿肯定不够,至少两亿。

    说起来新远宇航比其他所有火箭企业都有个极大的优势:研发。

    毕竟火箭不是汽车和飞机,能几百几千的大规模生产,一种火箭能发射10次就不算少了。

    或许火箭的成本只有几千万,但要是把十几亿甚至几十上百亿的研发费用均摊下来,一次发射的费用就会急速上升到一个夸张水平。

    阿美登月的土星五号就算如此,研发费用一摊,结果发现一枚火箭和航母一样贵,这就是再财大气粗也受不了。

    要是其他航天企业知道这点钱就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