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开拔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296章 开拔 (第1/3页)

    本次远征的军队,贾珲全部选择了骑兵。

    共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京营骑兵,装备良好,训练充足,就是些年各奔东西,曾跟随自己北伐的老部下不多了。

    贾珲要了六万,其中三万作战部队,包括总人数一千冒头的各家子弟与精挑细选的两万余京营精锐,能上马当骑兵下马当重步的那种。

    剩下三万则是上马能作战、下马能烧饭的后勤人员,随便挑一个手上都有那么几手绝活。

    毕竟是要玩机动作战,骑不了马可不行,哪怕是火头军中烧火的,那也要有一身好骑术才行。

    更别提什么炮匠、铳匠、木匠之类的工匠了。

    得益于自大齐继承自前凉、太祖又发扬光大的马政,这年头马匹对于大家伙来说并不是什么很金贵的事物,不说每家每户都有,但差不多四五户里就有一户有马。

    在贾珲看来,它们的价值就相当于前世六七十年代国内的自行车那样

    少且贵,但也没那么少没那么贵,有正经工作的家庭攒个两三年就能买上一匹.数量最多且最普通的蒙兀马。

    便宜,皮实,用途广泛,给把草就能养活,主打的就是性价比。

    当然,像是河曲马、伊犁马甚至大宛马就不是等闲能消费的起的了,这些依旧是地主以及高官显贵们的选择。

    得益于此,骑马就顺理成章的从至少小地主家庭才负担得起的一项技能,遂成功下沉到了民间,成为普通市民与乡间农人都能负担的一项事务了。

    而社会地位与家资都不缺的工部、兵部与京营匠人们,负担这个轻而易举。

    不过无论再怎么精通骑术,贾珲也肯定不会让这些技术人员上前线,而是作为中军后军紧跟作为主帅的贾珲。

    另一部分就是此次作战的绝对主力了

    贾珲的老部下们,九边精锐铁骑!

    这些年可不只是京军得了大齐强盛的好处,甚至九边比京营享受的好处还要多,原因嘛

    这不是现存的两位大都督要么出身在九边、要么发迹在九边嘛,有好事当然要向着老家人喽。

    所以,在距今一年半之前,整个九边已经完成了布面甲的换装,已经做到了人手一身的程度

    统一着装,清一色玄甲红袍,站在那里整齐划一赏心悦目极了。

    不过,贾珲手上目前就六万京军,剩下的九万边军就不再多此一举跑到洛阳集合,直接在大同镇集结了。

    没办法,不是贾珲不想去离战场更近的榆林镇、宁夏镇。只是今年关西遭了旱灾颗粒无收,虽然有朝廷的赈灾粮食,但也不够那么多人吃的,根本无力供应十五万远征大军。

    老天不给面子,贾珲就只能选择从山西的常平仓调粮,而后由被征调的边军一起运过来,与京军直接在大同镇集结。

    而贾珲则是在大军集结完毕前,在太原待一阵子方便处理公务。

    比如,接收两個兵仗局送来的武备。

    准备一场战争可是麻烦的要死,哪怕贾珲已经尽全力减少了一些负担,但依旧不是六七天就能准备妥当的。

    大军开拔,浩浩荡荡,绵延数十里。

    洛阳的百姓与大军的家眷们盛装出行,穿的花里胡哨映衬着人群就仿佛染坊破产朝外泼洒染料一样。

    所有人都站在道路的两侧,面露不舍默默的送别征人,却是未有一人有异动

    顶盔掼甲骑在战马上的贾珲一眼便看到了站在卸下顶盖的马车上的家人们,李纨身穿诰命大妆,身边还有几个哭的鼻涕泡都冒出来的孩子.

    相顾无言。

    顺带着青梅竹马的那些年,都相当于老夫老妻相伴近二十年了,什么都不必多说,什么都不必多做,只安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足够了.

    贾珲为国征战,给家里人争取荣华富贵。

    李纨管家,照顾好郡公府内的一家老小,让贾珲在外无后顾之忧。

    一个眼神就够了。

    没有如如往常那样,贾珲只带着亲兵出征,家中培养的死士则是一个都没有带,贾珲把这些死士全都交给了唐十七以及黄鹂夫妇来带。

    朝廷现在的气氛不对。

    上皇前日大半夜里冷不丁晕倒了。

    一点征兆都没有,当时上皇正喝着酒看胡姬跳舞,旁人看了也只会觉得是上皇喝酒醉过去了,若非戴权察觉到上皇连呼噜都没打,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