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谨慎能捕千秋蝉,小心驶得万年船
第二十九章谨慎能捕千秋蝉,小心驶得万年船 (第2/3页)
济还是放水,几场小规模对抗下来,贼人就折了五千多,在加上那些提不上台面的小场次,叛军已经折进去了六七千人。就是这六七千人,让很多人坐不住了,攻心的人命开始慢慢发挥作用。
下棋的哥舒翰确实算个高手,那些诱敌的人命招数被他看破,虽然唐军看似占据上风,但他还是坚定的认为潼关宜在守险,不利大军出战。他给皇帝的表书里也写着“安禄山为逆,不得人心,宜持重相持,不出数月,贼势瓦解,一鼓可擒!”皇帝看了表书,也颇以为然。
可这份“以为然”的信任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单薄,杨国忠等人日进谗言,但说哥舒翰逗留不前,坐失战机。因为据探子回报,那些叛贼在潼关的交锋中已经折了六七千人马,但哥舒将军还是一口一个坚守不出,坚守着潼关不打蛮子,杀起自己预埋下的杜乾运倒是雷厉风行,到底所图几何,谁人能知!
皇帝被这风吹得又摇摆不定,那颗本身就是天下第一的猜疑心越来越按捺不住。于是皇帝心有计划,他派出一批内卫高手乔装赶赴潼关,秘密查探潼关的情况。探子返报,叛将崔乾祐守备在陕郡的兵力真的不过四千多人,而且尽皆羸弱无备,他们那些人在陕郡各处打探,也没看到有大军守备的迹象。
听了密探们的奏报,皇帝这下眉头皱的更深了,这个哥舒翰莫不是真要做第二个安禄山?
他独处了很久,心里谋划着,最终,狭长的眼角中闪烁出杀意。皇帝大手一挥,下命令传哥舒翰进宫面圣。
哥舒翰虽然人没去,但是去了一份表书,表书奏道:安禄山用兵已久,岂肯无备?臣料他必是以羸师诱我,我若出兵,正中贼计。况贼远来,利在速战,官军据险,利在坚守,何必遽求速效?现在诸道征兵,尚多未集,不如稍安毋躁,待贼内变,再行出兵。”言辞恳切有理有据的奏章到达了朝廷,皇帝看了第三次觉得有些道理,正巧这个时候郭子仪、李光弼也联名奏陈,奏请:自率部军,北取范阳,捣贼巢穴,潼关大军,但应固守,不宜轻出。
皇帝迭览两疏,当下更是意存犹豫。
要不说杨国忠能当宰相,头脑总是格外的好用,他知道了这两份奏报的内容后,明白皇帝在双方的拉扯斗法中举棋不定,于是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他给皇帝再次进言:
“哥舒翰拥兵二十万,不谓不众,就使不能收复东都,亦当收复陕郡,难道四五千贼兵,都畏如蛇蝎么?若今日不出,明日不战,劳师费财,坐待贼敝,臣恐贼势反将日盛,官军且将自敝呢。”
这一席言语哄动的刚刚静下来的皇帝又燥热起来,是啊,打不下洛阳难道还打不下个小小的陕郡?几个月了没点收成,我怎么给天下人交代,我的面子往哪放?一而再再而三摇摆不定的皇帝终于在心里有了打算,下定决心的天子雷厉风行,更是在一日之内派出三使,催促哥舒翰出关杀敌。
哥舒翰收到皇命,窘迫无计,出击就有风险,不出击皇帝就要起疑心了,左右为难,算了,谨慎行事,先拿个陕郡好交差。他娘滴,我倒要看看叛贼那边到底会有多强,都是两个肩膀顶个脑袋,我哥舒翰三个字也不是白给的。
崔乾祐他们等的就是大唐皇帝和潼关守将的这份自信和煎熬,大唐守军一直龟缩着不出,他们再多的谋划都是徒劳,如果在这么耗下去,无根的狼就很难受了,来日方长,此消彼长,不用等到大唐雄狮百万,他们自己就得把自己耗死。
“六月四日,拉扯了半年的潼关大战正式开始。哥舒翰率十五万步兵东出,两边都是大动作,哥舒翰一动,叛军这边立刻做出了回应。唐军大部队行至灵宝西塬时,望见前面已扎叛军,南依高山,北控黄河,据险扎营。唐军于是也停军驻扎于此,同样的南面靠山,北临黄河,两相对峙,伺机而动。灵宝西塬中间是一条七十里长的狭窄山道,崔乾祐田乾真几个月来早把这块的地形打磨的通透,了如指掌,哪个山坳能藏多少人甚至都已经谋划到个位数,大唐军队终于上套了,他们就靠这个地利准备吃下哥舒翰的先头部队,依山傍水精心布阵了几个月,只等唐军闯入伏击区。六月初八那天,决战正式打响了,哥舒翰命王思礼亲率五万精锐一马当先,庞忠等人率十万大军紧随其后,自己则亲率三万亲兵在黄河北岸接应,他命人占据高处扬旗擂鼓,督阵助战。”
墨升终于正式讲述起了决定大唐命运的关键一战,张巡也是屏住了呼吸,仿佛已经亲临战场,登高俯视。
哥舒翰还是很谨慎,他命令王思礼对敌作战时必须要三探而动。所谓三探而动指的是探三才能动一,大军每推进一里,探子必须得前探三里又三次,若三次都没有异常才允许继续向前推进。这是哥舒翰能想到的最稳妥之法,他原本计划着依靠如此战法,将十来万人马硬生生磨到陕郡再做打算。叛军识破了这个战法,也可以说是预料到了这个战法,他们故意示弱,队伍不整,为了达到以假乱真,干脆假戏真做。他们早在数月前就驱赶着那些俘虏来的降兵百姓,让他们穿上叛军的铠甲,间隔不等安营扎寨,命令这些俘虏队伍坚守区域,他们再依此虚招,暗地里派出心腹番兵,让这些悍勇之士依托地形,埋伏下真正的杀招。
唐军虽然已经谨慎到极致,可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