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七章 这磨玉山上,真有神仙吗?(大结局)

    第七百二十七章 这磨玉山上,真有神仙吗?(大结局) (第2/3页)

,赐给了心怀鬼胎的番将安布、史山明。”

    女导游轻叹一声,道,

    “后面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两位番将突然起兵七十万,欲覆李唐江山!英宗惊慌失措,连吃败仗,最终仓皇逃窜出长安,国都沦陷。”

    “国都沦陷之后,不光是内部陷入了混乱,分封于外的诸王也都蠢蠢欲动,意欲趁此机会脱离大唐管控,英宗派使者求援,竟无一国肯派遣援兵平叛,就连唐魏、唐吴、唐秦三国的国主,也都是一副坐山观虎斗的模样,对英宗的求援置之不理,甚至还出言羞辱。”

    “昔日的血浓于水,到此刻,早已不剩下什么了,英宗绝望之下,在逃亡途中忧惧而死,皇太子继位,是为唐代宗。”

    “代宗于乱中继位,绝望茫然,幸逢高人指点,乔装打扮,化作普通流民,前往磨玉山跪请老祖宗徐风雷拯救李唐社稷,这一跪就是三天。”

    “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不得而知,但史料记载,三天之后,代宗手捧太宗圣旨和三道令牌,派遣使者前往唐魏、唐吴、唐秦三国求援,这一回三国态度大改!皆出大兵二十万,合计六十万大军,驰援中土!”

    “第二道太宗圣旨出世,天下震动,世人皆言徐风雷得道长生而未死,再加上代宗作风优良,不似英宗穷奢,民心复向大唐!全唐各地军队集结,与援军一道,合计百万大军,于香积寺与叛军对垒!”

    “此战,磨玉山使者徐一言出,招降叛军,徐一言乃徐风雷五世孙,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言谈太宗、高宗以及先祖,指点正宗,正本清源。叛军由此军心大乱,内部分裂,唐军发动攻势,一举击溃叛军,招降无数!”

    “席卷大唐,惹得生灵涂炭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而民间对徐风雷的供奉祈禳也是从这时候开始,逐渐兴盛。”

    “世人由衷的相信,徐风雷已然得道长生,他遵守着与太宗皇帝的约定,守护着大唐的江山社稷……”

    这番话说完,她已然是口干舌燥,咕咚咕咚的灌了好几口茶,才舒缓了过来。

    “如果是我,我也愿意相信。”

    黑框眼镜女生喃喃道,

    “毕竟事实证明,大唐的两次重大危机,都被他所化解,护住了李唐的国祚。”

    “特别是第二次,的确称得上是神迹了,即便他并没有露面,世人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得道长生还是早就已经化为了一抔黄土。”

    “可换个角度想,他如果真的已经作古,反而更让人震撼……”

    在场众人皆是点头。

    是啊。

    活着,不可思议。

    可如果说他已经死了,还能在百年以后有如此的能耐,化解大唐的巨大危机……那岂不是更强悍?!

    无论是死是活,徐风雷的神化,都是必然且合理的啊!

    “可惜,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大唐却也回不到往昔的繁荣了。”

    黑框眼镜女生道,

    “此战之后,功臣无数,内部隐患和矛盾也还有很多,代宗只能破例,分封异姓诸王,于境外唐土建国。”

    “非李不封王的传统,也就此打破,大唐除了国内十道还实行郡县制之外,国外已然是和周朝没什么两样,各路功臣、军阀、宗室占据境外所有唐土,独立为王,整个欧亚大陆以及东南亚、澳洲各地,都被瓜分成了一个个封国。”

    “当然,他们还是共尊大唐天子为皇帝,积极开拓经营的同时,还缴纳赋税。”

    “在这个时期,从地图上来看,大唐的疆域扩张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也只是名义上的大唐了。”

    “此后不到一百年时间,远离大唐本土的北欧、澳洲等地的封国率先发表声明,宣布不再对大唐本土缴纳赋税,改为每年上贡,他们打响了第一枪,其余各地封国,包括唐吴、唐魏、唐秦三国皆是纷纷效仿,不再向大唐本土缴纳赋税,当时的唐天子纵然震怒,却也无可奈何,只能捏着鼻子认了,继续保持名义上的统治。”

    “再后来,各大封国就连上贡都懒得上了,各自为政,除了名义上还尊奉大唐为宗主国外,已然是成了一个个独立王国,唐天子的旨意、调令、册封,一概不听!而他们互相之间,也有了摩擦和矛盾,开始了侵略与军争。”

    “这,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与大周朝廷的关系,已然是没什么两样了。”

    “唯一的区别在于,各封国对大唐本土的兴趣,似乎都不大。外唐三国中,以唐秦国力最为雄厚,甚至一度超越大唐本土,可纵然它那么强,又离本土那么近,却从来都没有入主中原的想法,哪怕他们的第一代国主,曾是太宗的太子,并非没有入主中原的法理支撑。”

    “这倒是让我感到挺奇怪的,不过,即便没有外部压力,到了唐后期,国运衰退也很明显。大唐兴盛的时候,连续七代都是明君;而到了衰退的时候,连续四代,不是昏君就是早夭!最终,一个襁褓里的婴儿被权臣们送上了皇位,也预示着大唐本土即将分崩离析……”

    话音落下,她也是口干舌燥。

    圆脸男生贴心的送上了一瓶未开封的矿泉水。

    “谢谢。”

    黑框眼镜女生朝着他笑了笑,咕咚咕咚喝了好几口,这才解了口渴。

    “不客气。”

    圆脸男生脸色一红,嘿嘿笑了起来。

    “小姐姐,你是历史系的吧?对唐朝历史好熟悉啊!”

    女导游忍不住道。

    这功底,比她可强多了!

    女生笑了笑,道:

    “我的确是历史系的,主攻唐朝史,所以才想着来瞻仰一下大唐的这位传奇人物。”

    “不过,我对他的生平事迹较为熟悉,对传说啊神迹什么的,却是涉猎不多,还请导游姐姐继续说说第三个神迹吧。”

    女导游点了点头。

    “刚好你也说到大唐末期了,而第三个神迹,就发生在公元1017年。”

    她道,

    “正如你所说,大唐末期,国运肉眼可见的倾颓,末期的四代君主,不是昏君就是早夭,和东汉末年相类似。”

    “大唐本土大乱,战乱四起,各路军阀混战抢夺领土,国外各大封国尽皆是冷眼旁观,有忠臣上磨玉山请求老祖宗徐风雷再显灵一次,护佑大唐社稷,可这一回,跪了七天七夜都没有丝毫动静,李唐的老祖宗,似乎这一回不会再显灵了。”

    “可就在这几位忠臣绝望之际,最后一道太宗旨意却从磨玉山送出,惹得众臣欣喜若狂!可打开一看,上面的文字却又令人无奈至极。”

    “你们猜猜,这上面写得什么?”

    这一问,吊足了在场众人的胃口。

    “写了什么?”

    “快说呀!难道徐风雷,哦不,徐真君真的还活着?!”

    “他没有力挽狂澜吧?大唐不是灭亡了吗?”

    “……”

    女导游摇头一笑,道:

    “上面写着七个大字——大唐享国400年。”

    “这一句,是昔日徐风雷对唐太宗的承诺,他曾测算出大唐国运不到三百年,故而立誓,愿为大唐多延续一百年!”

    “而公元1017年,也正是大唐享国第399年!还差一年,徐风雷便完成了对唐太宗的承诺。”

    “而圣旨上的七个字,似乎也是在说,大唐还剩下最后一年的国运。”

    “你们说,这是不是挺令人无奈的?那几位最后的忠臣还以为老祖宗真的显灵,能再延续国祚,可结果,却得到了这样一道圣旨,仿佛是亲自宣布了大唐的死刑。”

    “就剩下一年了,大唐的国运便终了,再难逆天改命了。”

    众人闻言,无不唏嘘感叹。

    “四百年,也不错了。”

    “是啊,历史上多少国家,连大一统都做不到,能大一统的国家,又有几个能超过三百年的?曾经辉煌过,也足够了。从现在的眼光来说,大唐无疑是历史上最高的山,最长的河啊……”

    “徐风雷,徐真君,他已经尽力了,我佩服他,真男人,真爷们!说四百年就四百年,一年不带少的!”

    “确实啊!”

    一时间,对殿内那尊神像,在场众人都生出了敬仰之心。

    他,的确配得上世人香火的供奉,配得上‘大威护国靖宇贞阳显圣真君’这个封号啊!

    何谓大威?威能广大!

    何谓护国?扶保唐国!

    何谓靖宇?安定天下!

    何谓贞阳?正大光明!

    何谓显圣?拯救危难!

    “我知道最后一个神迹是什么了。”

    黑框眼镜女生忽的道,

    “军阀混战,最终黄温镇杀各路军阀,杀入长安,杀害了还在襁褓之中的唐哀帝,欲于1017年冬至日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梁。”

    “这个冬天,本是大唐最后的一个冬天,磨玉山太宗圣旨出,有术士方士力劝黄温于次年开春登基,圆大唐400年之国祚,也使徐风雷完成承诺,自此以后,便可随意代唐。”

    “然而黄温暴虐,岂肯听从?他于当日大骂徐风雷,下旨捣毁磨玉山,并于次日强行登基。”

    “而就在这一日,离奇之事发生了,史书上用短短几个字概括——是夜,黄温于禁中暴毙,死,不瞑目。”

    这番话语,听得在场众人皆是一惊,一股子冷气从后背窜起。

    “真的……假的啊?”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