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第6章

    6 第6章 (第2/3页)

来,火炕暖烘烘的让她长长吐了一口气,她搓着手,想了想:“你先别急,哪怕是夷三族,也没有砍光妇孺孩童的道理。”

    本朝律例从开国一路沿用至今了,除了几例谋逆案皇帝亲自下旨赐死满门的,但凡连坐,都没有杀妇孺及十六岁以下孩童的。

    她就不信了!越狱再大的罪名,也总不能比“蓝田通敌案”更大吧?

    这段时间的经历,让顾莞对这个朝廷毫无好感,但也不至于这么让人绝望吧?

    只要不是明着宣判或在狱中弄死,他们就能想办法!

    谢辞心里沉甸甸的,“但愿如此。”

    ……

    谢辞焦灼,他害怕,从死地中挣扎而出之后,他又害怕自己的越狱会牵连仅剩的亲人,让她们的处境雪上加霜,让她们从流放变致死。

    他知道谢氏一案,在朝中掀起的风浪有多大,谢信衷刚直不阿,有多少人落井下石想致谢家于死地。

    历来墙倒众人推。

    两人处理好落脚的事情之后,简单进食,随即回到火炕上抓紧时间养伤和恢复。

    可谢辞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

    遍体鳞伤的身躯很疼,尤其烙铁烫伤以及新崩裂的伤口,可再多的伤痛也不及心内的焦灼,他难以成眠。

    顾莞知道,条件所限两人用着同一床被褥,他尽可能不打搅她,可陌生环境她觉很轻,半醒半睡间一直听见哔哔剥剥的柴火声和他呼吸声就知道他没睡着。

    可顾莞也没什么办法。

    半夜的时候,谢辞又起烧了,顾莞起身给他拧了块布巾搭在额头上。

    烧是不是很高,但他却说起胡话,挣扎着两行泪顺着紧阖眼角滑下,顾莞听见“爹”、“阿娘”、“瑛姐(谢二嫂)”,还有他兄长和好几个侄儿侄女的名字。

    天亮之后,他终于退烧了,顾莞把熬好的栗米肉粥盛在木碗里端出来给他,却看见谢辞已经起身,他穿戴整齐,制式长刀刀鞘扔掉,连刀柄一圈圈缠上布条,配在腰间,匕首绑在小腿侧。

    “我去外坊打听一下消息。”

    谢辞唇色苍白,他拿下挂在墙上的旧竹笠,扣在头上挡住面容。

    几天时间,就足以让牵连与否尘埃落定了。过两天肯定有,但谢辞真的无法安然坐着等,他迫切地想去打探消息。

    “好。”

    顾莞能理解他,只不过她担心,“可是,我们没有户籍和路引啊!”

    出门在外的人,是肯定要随身携带户籍黄纸和路引的,至于本地人,按惯例风头这段时间肯定会被盘查的,这么跑出去,万一不幸运撞了个正着,那可就糟了。

    这个问题谢辞已经想过了,“没关系,我会先弄一张赝的用着。”

    假证吗?

    额,倒也不是不行。

    顾莞一愣,想了想,“行,那我和你一起去吧!”

    他这身伤,在这个小木屋走两步还好,一旦出门,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万一中途扛不住,好歹也有个人扶一下。

    顾莞肯定不能让他自己一个人去。

    ……

    两人匆匆喝粥,把火塘炕灶的火都灭了,收拾一下,囚衣都脱下来,谢辞套上猎户的旧衣,不够长另撕一件绑在里面,衣裳陈旧穿得也多,穷苦百姓多是缝缝补补破破烂烂,看起来倒也不显眼。

    顾莞则套上旧衣之后,把自己的细棉里衫套在外面,这是她特地挑的,领口绣缘还有简单的绣花,这么一穿整理一下能当外衣用了。

    两人村子的外围绕过去,走了大概三四里路从小路汇入大路,今天出了太阳,金色的冬阳照在皑皑白雪上,有些刺目,但也来往的人也多了一些。

    各乡各村去赶集的,挑着担子赶着驴的,汇入官道之后,人车商旅更加络绎,顾莞刻意听了一下,没听到有议论铁槛寺里和谢家女眷的,反倒是谢辞越狱一事成了最炙手可热的新闻,好几摊人在高声议论,发表各种意见和猜测。

    顾莞偷偷望了一眼另一边的谢辞,两人给了几枚大钱,坐上了乡里前往丰阳县的牛车,满满当当一车人,两人刻意分开两头坐,顾莞望过去,就看见他竹笠下小半张脸,他眼睑垂下,下颌在雪色中苍白的弧度。

    牛车轱辘轱辘前行,期间有遇见过设卡和抽检,最终在距丰阳县一里左右的集市停了下来。

    这是两人商量过的,京畿一十三县,距他们最近的现在是丰阳县。京畿之地,也属天子脚下,每逢昭告天下或京畿广为人知的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