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踏实性格:一步一个脚印胜过跑不稳

    (二)踏实性格:一步一个脚印胜过跑不稳 (第2/3页)

最初的一二年间,每天都是送往迎来,吃酒、读书、闲侃。所以他早期的《日记》每天都在“检讨”,但每天都会故伎重演。显然这种生活,若不能自察自改,是无益于自己的目标,不能成就大事的。

    按翰林院的官员标准,读书养望、切磋交往是“本职工作”,本无可厚非,但每天如此打发日子,终究养不成经世的韬略。二十二年(1842)十月的一天,曾国藩读了《易经·损卦》后,即出门拜客,在杜兰溪家吃了中饭;随即又到何子敬处祝贺生日,晚上又在何宅听了昆曲,到了“初更时分”才拖着疲倦的身躯回到家中。当天的日记又充满自责,说“明知(何子敬生日)尽可不去,而心一散漫,便有世俗周旋的意思,又有姑且随流的意思。总是立志不坚,不能斩断葛根,截然由义,故一引便放逸了”。《日记》中仍不忘“戒之”二字。

    但决心一再下,行动依然如故。当月的二十四、二十五两天,京城刮起大风,曾国藩“无事出门,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写此册而不日日改过,则此册直盗名之具也。既不痛改旧习,则何必写此册?”

    曾国藩除了往来吃请、征逐日月之外,还有一个“喜色”的毛病。他的早期《日记》里经常检点“房闼不敬”,并把它作为“三大戒”之一。本来一个青年才子,志得意满,起居生活不注意小节,这乃是人之常情。但除家庭生活外,曾国藩颇有:“喜色”之意,对于一个有志成为理学家的他而言,就属非分之想了。

    《日记》中记载这样几件事:

    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二月的一天,曾国藩的一位朋友新纳一小妾,年方14,人称貌若桃花;曾国藩与一帮文人朋友谈诗论赋之余,不免也常谈东家美媳西家婆娘之类所谓“浑话”。这对本不紧张的文人生活可能是一种调剂。曾国藩得知他的朋友纳姬甚美后,心中艳羡不已,一次借故到朋友家,曾国藩先聊了点学问,随后称赞这位朋友的“艳福”不浅。这还不算,曾国藩还非要一睹芳容,朋友心存不愿,但曾国藩“欲强之见”,无奈,朋友只好将新过门的姬妾呼之而出。曾国藩还当面说了些挑逗的话,令人很难堪。当天的《日记》写道:“狎亵大不敬。在岱云处,言太谐戏。车中有游思。”狎,是过分亲近而态度轻佻之意,亵,是轻慢、淫秽的意思。从曾国藩所记“大不敬”而言,他肯定有出格的举动。岱云是他的另一位好友,由于曾国藩没有忘情他的“狎亵”之举,因而他说的话都是“谐戏”之语,甚至在回家的路上,还浮想联翩。

    数日后,曾国藩听说在菜市口斩一位武臣,别人邀他一同看热闹,曾国藩“欣然乐从”,连杀人这样的事都愿看,曾国藩觉得自己成不了理学家,“仁心丧尽”;走在路上很后悔,但当着众多朋友的面又不好回去,因此“徘徊良久,始归”。他说自己“旷日荒谬至此,尚得为人乎”?

    曾国藩虽然没有看斩杀武臣,但回去后怎么也静不下来。他又无所事事地来到雨三的家中,当时雨三本来很忙,但曾国藩东拉西扯,非要谈谈“浑”。《日记》:“谈次,闻色而心艳羡,真禽兽矣。”从雨三处出来,已是很晚,曾国藩仍不愿回家,又到子贞家中,三更而归。《日记》说自己“无事夜行,心贪嬉游,尚说甚学”!嬉游、狎亵往往是出入歌馆妓院的不正当行为的用语,曾国藩的日记中有几次这样的记载,是否说他也不能免俗?从他的父亲给他写信,嘱咐他要“节欲、节劳、节饮食”来看,早年的曾国藩极可能有这方面的不检点之处。曾国藩的妻子当时同住京城,此外他没有姬妾,尽管他的《日记》中屡有“房闼不敬”、“晏起”之类的话,即是说他的生活无节制,但如果属于夫妻正常的性生活,何必烦老父千里之遥,殷殷致嘱呢?而且,节欲、节劳、节饮食正好说明曾国藩经常四出征逐、酒欢宴席已成一大习惯。

    曾国藩的妻子欧阳氏身体不是很好,时常患病。一次曾国藩参加进士同学的团拜,由于所拜之家钟鸣鼎食、姬妾如云,这使曾国藩“大开眼界”,他的“喜色”之心油然而生,东张西望,颇失大雅。《日记》说:“是日,目屡邪视,真不是人,耻心丧尽,更问其他?”当他悻悻然回到家中后,惶然不适。加之妻子闹病,因此“入夜心情不畅,又厌闻**声”。白天的佳丽美景与病榻上的**之声反差如此之大,使曾国藩无法忍受,乃出门到朋友处聊天,“更初归”。次日,妻子的病有所加重,曾国藩请吴竹如来诊视,由于周身为私欲所填塞,曾国藩的理学功夫大减,一听别人谈论理学,感到隔膜不入。而用宴请吃酒之事打发时光,他倒很得意。

    汤鹏是他的好友,著有《浮邱子》一书,颇得曾国藩好评。道光二十三年(1843)二月的一天,曾国藩前往汤鹏家赴喜筵,席间见汤的两个姬人,曾国藩故伎重施,“谐谑为虐,绝无闲检,放荡至此与禽兽何异”!曾国藩早期《日记》的类似记载不限于以上几例。这说明血气方刚,刚过而立之年的曾国藩也有七情六欲,也是一个正常人,真实地反映了曾国藩的情感世界。他后来能够大成功,就在于一改昔日所为,“截断根缘,誓与血战一番”。

    △曾氏求稳性格之解密(一)

    草率只能让自己吃苦头曾国藩以求稳为性格特征之一,这是因为他认识到:办事绝不能由着性子来,要按照事理来,这样才能稳操胜券,否则草率只能让自己吃苦头。但有些人则不明白,一遇到事情,就恨不得立即弄个水落石出,一针扎出血来。其实这不但办不成事,而且还会把事情弄得一塌糊涂。所谓“欲速则不达”,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聪明人办事,一定是善于观察、巧于布阵、精于摸底,然后在时机成熟时,采取拉网术,把想钓的鱼拉上来。

    一个人具有草率行事的性格只能让自己吃够苦头——毫无头序、混乱不堪、漏洞百出。成大事者力戒这一性格,以求稳为第一。

    “先了解你要做什么,然后去做。”对行事容易草率的人来说,这是很好的座右铭,尤其是前半段。假如决断和行动力是迈向成熟的部分必要条件,则表示我们所采取的行动,必须根据良好的分析与判断。

    “行进之前先仔细看”或“投资之前先仔细研究”均不表示我们做事犹豫而没有决断。这些话的意思是要警告我们:采取行动千万不可鲁莽、仓促,要认清事实的真相再做出相应的行动。

    假如医师在急救病人的时候,没有事先把病况弄清楚,则极有可能给病人带来不幸。不错,在许多情况之下,立即行动是必要的,但其成大事的比例往往视其对问题诊断的正确度而定。

    我们且举一个较为明显的例子来看。

    住在新墨西哥州阿布魁克市的泰德·考丝太太,好几年前曾为财务问题而烦恼不已。她有一位多病的母亲住在布鲁克林,由两名妇女负责照料她的起居。考丝太太后来发觉很难维持这样的开销,而一位时常在财务上资助她的叔父,也打电话向她表示是否可以减少开支。如减少那两名看护妇的薪水,或缩减房屋的维修费等等。

    考丝太太一时不知该如何作决定,便要求让她好好想一下,等做了决定之后再回电话给他。考丝太太十分感谢这位叔父长期的帮忙,也觉得应该想办法减轻这位叔父的负担。

    “我取来一些纸张,然后开始分析。”考丝太太描述道,“我先把母亲的收入——如有价证券、叔父给她的补助等等一一列出来,然后再列出所有开支。没多久,我便发现母亲在衣、食方面的花费极少,但那栋拥有十一间房的住所,却得花一大笔钱来维持——光是每月的瓦斯费就得二三十块钱。再加上各种杂项开支和税金,还有保险费等等,为数十分可观。当我见到这些白纸黑字的证据,便知道事情该如何处理了——那房子必须解决掉。

    “从另一方面来看,母亲的身体愈来愈坏,我担心这时移动她可能不太妥当。她一直希望能在那栋房子度过余生,我也愿意尽可能成全她的愿望。于是,我去拜访一位医师朋友,请他给我一些意见。这位医师认识一名经营私人疗养院的妇人,地点离我们住的地方只有三分钟路程。

    “这位妇人不但心地好,人又能干,所收的费用也极合理,因此我决定把母亲送到她家去,让她来照顾。”

    这件事处理的结果,对每个人都十分理想。考丝太太的母亲受到极好的照顾,一直还以为她仍住在家里。考丝太太现在每天都能抽空去探望她,而不是每星期一次。她叔父的负担减轻了,她们的财务问题也获得解决。此次经验告诉考丝太太,假如把问题写下来,便能完整、清楚地看到所有的事实,问题往往便也迎刃而解。

    考丝太太的例子,很清楚地显示出:一个行动是否会成大事,往往要看事前的分析。假如考丝太太没有好好去研究问题所在,也没有好好去组织要采取的步骤,而是草率地采取行动,则很可能不但不能解决财务问题,甚至还会严重影响到母亲的健康。

    这种把事实列在纸上,让它们自己把问题或解决方法显现出来的方式,在处理金钱问题方面尤其有用。而如今,哪个人不会在金钱或其他方面碰到麻烦呢?

    住在伊利诺州奥尼市的一对年轻夫妇,葛莫先生和葛莫太太,也有这样的经历。像许多新婚夫妇一样,葛莫先生和太太在蜜月后不久,便已发生财务问题。那时正值第二次大战期间,葛莫先生必须入海军服役,但他们的许多账单都还没有付清。

    后来,葛莫先生和太太知道光是发愁没有什么用处,便坐下来打算好好想出解决的办法。事实是这样的:他们几乎欠镇上每一家商店钱。虽然每家欠得都不多,却也没有办法在入营之前全部还清。为了保持良好的记录,他们最后决定这么做——每个月向每家商店偿付一点钱。

    事实上,最困难的部分大概就是去面对那些商店老板,并向他们说明自己无法在入营之前把债务还清。但出乎葛莫先生的意料,当他向第一家商店老板说明他的困难,但表示愿意每月逐渐付清款项的时候,老板的反应极其恳切,使他不禁松了口气,以下的几家也都进行得十分顺利。结果,这些债务后来都还清了,有家商店老板甚至在他退伍回家之后还特地来找他,表示感谢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