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身性格:一天一天让自己壮大起来

    (一)强身性格:一天一天让自己壮大起来 (第2/3页)

远并能踏实肯干的人有更大的成功几率。若一个人妄自菲薄,目光短浅,做一庸人而自乐,无疑则会成为一个失败的凡夫俗子。

    提到“性格高远”一词,意味着赢定局面,意味着大功告成。这是大多数人的一种理想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刺激下,人生就有盼头,就有希望。曾国藩的一生之所以能赢定胜局,是因为他知道“出类拔萃,不流于俗”是人生的最大目标,也就是说他能站在高处看人生,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达到赢定胜局的目的。回过头来看,一个人的立志性格往往是成功的开端。

    做好准备,随时超越别人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其中凡人最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具备获取成功性格的能力!要想不成为凡人,必须立志不流于俗,期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达到获取成功性格的目的才行。曾国藩逐步高升,就是立志不流于俗,随时准备超越别人。

    孟子曾经说:“自己损害自己的,不要和他交谈;自己放弃自己的,不能和他交往。”说话无礼不讲道义,这就是所说的“自暴”,做事不仁不义,这就是所说的“自弃”。才质笨拙的人,自己安心于笨拙,不思进取,所以说自暴自弃的人,不值得和他谈论事理。如果不甘心笨拙,爱好学习而且努力施行,期望能达到知识广博的境界,那么“我想要仁,就达到‘仁’了”,又怎么会有志向而事情不成功呢?曾国藩把立志说成是改变气质的金丹良药,而梁启超也说他“一生最为可贵的是立志不流于俗人”。这正是说他得到了根本。

    曾国藩在谈及自己能够有一点作为的原因时也说:真正的君子圣人的做法,在于忠诚,并且以忠诚倡导天下。世道之所以变乱,因为从上到下充满了各种坏的欲望,奸人和伪君子互相欺诈、互相争斗,为了得到自己的安适享乐,而给别人带来危害,他们害怕灾难,四处逃避,甚至都不肯出哪怕一根丝一粒米的力气来为拯救天下做点事情。于是那些忠诚的人站出来改变这些坏现象,克制自己的欲望去关心他人,提倡忠诚反对邪恶。挺身承担各种困难,并不要求别人一起来担当这个困难,慷慨地捐献财物和献出生命,就像远游的人回到乡里一样无所顾忌,无所保留。于是人人都仿效他们的行为,都把苟活看做是羞耻的事情,躲避是可耻的行为。哎呀!我们的君子们之所以能够鼓舞众人,历经九年而平定大乱,除了他们的忠诚又是什么呢?这里的“忠诚”也就是一种脱于流俗的高雅之志。

    薛福成认为曾国藩有建树的原因是他宏毅的个性。他说:“道光、咸丰时期,国内一直和平稳定,许多臣子幕僚都认为平安无事,因而拘谨于文书法令,在那儿老老实实按部就班地混日子。突然有起义军举事造反,结果没人能制止得住。那些身居高位的大官,事到临头只会趴倒在地,互相对望而毫无办法。曾国藩当时只是以卿的名义奉旨治丧在家,接到命令马上组织乡兵出去。打破旧的规章的束缚,自己创立军队编制,和叛军孤身奋战。当时,起义军像决堤的河水,又像草原上的大火,势头凶猛,人们都束手无策,只有曾国藩奋起抵抗,四处战斗。结果孤立无援,进退两难。但即使如此,曾国藩仍然坚守节操,丝毫不受各种困难的影响,信心没有一点受挫,默默地忍受着艰苦,从容指挥,不论文武将相名贤,凡是有才能的都举荐任命,委以重任,直到最后收复失地、平定叛乱,社会得以安定,事业由此中兴。从前,曾子谈到士子的任重道远,必然讲他的品性上的宏毅。像曾国藩这样扶持乱世,成就的确重而且远,可以称得上是宏毅中的人。”这里的“宏毅”其实就是不流于俗的志向。

    龙梦荪在《曾文正公学案》中认为,曾国藩品德、事业、学问上的成就所以光辉千古,就在于他品性的强毅和谦谨。他说:曾国藩作为近代史上有名的人物,品德修养和事业学问都取得了巨大成果,可以称得上光耀宇宙,即使是妇人小孩也钦佩他。他是如何取得这么巨大的成就呢?我拜读过他遗留下的集子,反复研读,才找到他的成功所在,全都是从他品性的强毅、谦谨而来。正是因为他有坚强的毅力,所以才不断勉励自己去追赶前人的脚步;独来独往,自成一套,以免庸俗。虽然碰到人世间比较艰苦的境地,也丝毫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即使遇到千难百折,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坚贞的人怀有必胜的信念,因此不为外界的疑惑而迷惘;虚妄的人必然不可自信,这一点古人确实说得不错。正是因为他谦虚谨慎,所以总认为事情没有止尽,因此不敢恃才自傲。待人接物,小心翼翼,决不敢有所怠慢。处理公务、事业,惟恐有所疏忽。因为事情变化莫测,推断有可能出现失误,所以经常思考并且广泛地征求他人意见;又因为国家公务千头万绪,怕自己的才能和力量难以胜任,所以举荐贤能共同图议。他的学问之所以突飞猛进,道德情操之所以高尚,功绩文章之所以光耀寰宇,确实所说日就月将,有本有源。”龙梦荪所举的强毅谦谨,薛福成所说的宏毅,虽然二者措辞略有不同,但大体上是一致的,相差不多。只不过薛福成是单就事业功绩来说的,龙梦荪兼谈了曾国藩的道德学问、功业文章,二者在意趣方面又有不同。曾国藩之所以强毅谦谨,自然是因为禀性倔强,不愿自甘于颓废消沉;也是因为天资淳朴,不敢妄自尊大。曾国藩说自己事业有成,是因为拙朴诚实。这种说法当然是有目的地去说,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他事业上取得的功绩又未尝不与其立志不流于俗人及其坚韧的个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凡实施一项谋略,办一件事情,一定不会一帆风顺,一定会有世人的议论。

    曾国藩曾说过,“从前建立海军,首先提议的是江忠源;安庆之围一事,提议的是胡林翼。在那以后,我办理海军,第一次败在靖江,第二次败在湖口,将士们都愿意放弃水战而去陆战,坚忍维持之后再求振发;安庆没有合围的时候,祁门、黄德那里也危急,大家建议撤安庆之围,救援那两处,坚忍力争之后才改变大家的意见。孤军合围金陵这一百里之城时,大家的议论都是唯恐重蹈和春、张国梁的覆辙,反对这一做法,唯有本人不以为然,其后坚忍支撑,终于用挖地道的战术取得了成功。”

    曾国藩兄弟对围攻天京意见不一,湘军内部也为此争执。扩而大之,清廷对此也有不同策略。开始曾国藩写信给曾国荃,提出一个以追击李秀成军队为名,全面撤出雨花台,重新确定进攻方略的计划:此大局所关,一年二年之军势,不可不早为定计,若长扎雨花台,以二三万劲旅屯宿该处,援贼不来,则终日清闲,全无一事;援贼再来,则归路全无,一蚁溃堤。此等最险之招,只可一试再试,岂可屡屡试之,以为兵家要诀乎?望弟早早定计。贼不解围,则忍心坚守;贼若解围,则以追为退,不着痕迹。行兵最要机局生少,弟在右安、安庆,机局已不甚活,至金陵则更呆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