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挺立性格: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二)挺立性格: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第1/3页)

    自信与豪迈是成功的砝码

    皮鲁克斯在《希望你的性格中多一些远见》一书说:“成功的性格必须首先克服短见和盲目两大弱点,因为它们均因缺乏自信而形成。”做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总要面临挫折。这就要求你在最困难的时候,克服注重眼前利益的短见,要有长远的眼光,自己给自己定好位。这是保证得到成功性格的必备事项。

    一个人如果对于自身的能力缺乏自信,即使其中掺有谦虚的成分,也无法使自己获得真正的成功性格,更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因为健全的自信往往是导致成功的关键。梦想是人类的特权和天性,成功者会展开梦想的翅膀,立定目标飞向诱人的未来,追求人生的成功性格。人们对梦想总是持一种鄙夷的、不屑的看法,但实际上每个人,从童年直到老年,谁也无法摆脱梦想的纠缠。应该讲,这是一种良好的性格。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如同小鹰一般,曾拥有过翱翔天际,悠游自在的壮阔梦想。有趣的是,这些伟大的梦想,往往也就在周围亲友的一句句“别傻了”、“不可能”声中,逐渐萎缩,甚至破灭。其中,这种破灭还与你性格中的弱点有直接联系,即你因别人而放弃远见,可能开始充满短见,贪图小利了。

    怎样才能获得一种没有短见却又自信的成功性格呢?想象一下你的问题的答案,想象你正爬越心中的山脉,想象你正冲过终点。表面上,这些设想好象很不实在,但却往往能增加你的耐力,使你百折不挠,继续向理想迈进。

    一个成功者的性格应该如此:莫让我们的梦想因别人的几句冷言冷语而熄灭。安于现状,只会使你丧失获得更卓越成就的能量。只要你的眼光看得够远,就一定能真正飞起来。

    所以,你的性格中应该融入自己的主见,自信能在将来有所作为,才能放弃小恩小惠。否则,你成不了大事,这都是因为你的性格弱点制约了你!

    一个人的成功表面看来少不了众人相助、英雄援手,以及势、位等场面。这固然是“硬件”,但更重要的是成功者本身的“软件”也要过硬。曾国藩用“真龙必有云,真虎必有风”形象地说明了人的品格及真本事对成功的影响。在古代,“平天下”是一个人成就最大的标志;在现代,“大富豪”则成为最成功的证明。

    自信与豪迈是成功的砝码。在曾国藩的一生中,很多时候表现了他的自信与豪迈。

    曾国藩21岁在湘乡涟滨书院读书时改号“涤生”,意即涤除旧习,焕然一新。他自青少年时代就“锐意功名,意气自豪”。立志“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为光宗耀祖、报效朝廷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种志向不能不在其诗作中有所体现,譬如他在诗中写道:“浩浩翻江海,争奔且未阑。古来名利客,谁不到长安。”他踌躇满志,信心十足:“莫言书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他23岁考取秀才,24岁考取湖南乡试举人,然后远离家乡赴京师会试。但两次会试都落第了,他并不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

    曾国藩在功名仕途上的进取精神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他的成功是建立在自尊、自信、自强的意志上的。他还坚信“是真龙必有云,是真虎必有风”。

    他在一首奋发图强诗中写道:滥觞初引一泓泉,流出蛟龙万丈渊。

    从古精诚能破石,薰天事业不贪钱。

    腐儒封拜称诗伯,上策屯耕在砚田。

    巨海茫茫终得岸,谁言精卫恨难填?这首诗也充分地体现了他的自信与豪迈,看到此,我们对曾国藩后来的大作为似乎就不应感到偶然了。

    当然,志向自信与豪迈不能流于真正的狂放,他还需要以那种笃实、百折不挠的精神与干劲去实践它。所以,曾国藩说:“虚心实做,庶几乎道矣!”

    一个人能不能管好自己有这样两点:一是有无坚强意志,二是有无撒手不管的行动。一个不能管好自己的人,无论如何也成不了大事,更谈不上获取成功性格。曾国藩在此时可能不会获取成功性格,但在彼时一定能获取成功性格。因为他能管好自己,不乱方寸。

    放远眼光,图谋天下事

    信命是很多人的性格之一,这种人往往将成功归功于运气,确实人生充满机会,成功者能识别它,牢牢地把握它。因此,假如在你的性格中能与命运挑战,就证明你是强者!

    我们相信人生中充满机会,但我们往往不懂得把握。我们归功于运气的成就,有许多其实与运气完全无关,应归功于当机立断、敢作敢为,见人之未见,坚持不懈。

    成功不仅仅靠着努力得来,事实上,另外还有三项重要因素:

    第一改变自己的性格,第二是了解成功的规则,第三是掌握机会。

    自从鸦片战争中国失败以来,有识之士已经体会到:中国各方面都需要彻底改革,否则难以图存。然而深闭固守的社会、虚骄自大的士大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共同形成了进步路上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使任何改革行动,都似乎寸步难行。

    道光末年,魏源在他所编《海国图志》的前言里,首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当时并未得到重大的反响。

    咸丰末年,冯桂芬写了一部书,进一步对仿行西法,革除中国政治传统上的许多积弊,提出了具体而系统的方案。书印成之后,冯桂芬曾特地送了一部给当时的两江总督曾国藩。曾国藩推许这部书是“名儒之论”,但认为书中的主张,多数难以实行。

    曾国藩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可能是基于对当时现实环境的了解,认为在这样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下,不可能做如此重大的改革。然而,在基本态度上,他已觉察到中国的积弊,的确有振作变计的必要。不过,由于他接受的是传统科举教育,所经历的环境,只限于国境之内。能影响他的师友,见识都远在其之下,因而使他在改革的步骤及方向上,不能形成一套清晰、正确而坚定不移的方案,甚而时时还显露出他对大局的认识,未免有所偏蔽。所幸曾国藩尚能随着经验的累积而逐渐自我修正,是以在促进晚清中国近代化方面,他仍是具有相当贡献的。

    例如咸丰十一年(1861),清恭亲王奕等奏请以洋药税购买外国轮船枪炮,用以攻剿太平军,以期早日戡定内乱。有旨令曾国藩、官文、胡林翼(官为湖广总督,胡是湖北巡抚)等先行妥为筹议,次第实施。

    曾国藩于是年七月的奏复,却认为火轮船对于攻打太平军,没有多大用处。他说:“轮船枪炮之所以被人重视,不过因为国人震于其少见,遂使洋人得以炫耀罢了。”可是这事既创议于执政中枢的奕,又经皇帝批准期于必行,曾国藩自不敢加以否定,只好赞成购买。在同一奏折中,他认为只要买得若干西洋船炮之后,招募一批聪明智巧的本国工匠,加以仿造,一两年之内,我们就可以与洋人共享船炮之利而并驾齐驱了。后来的事实证明:太平军的平定,得力于西洋船炮的助力甚大(至少李鸿章的淮军便是如此),而仿造西洋船炮的工作,并不像他在衡州仿造广东战船那样容易,耗银千百万,费时数十年,终清之世,犹未达到能与列强相抗衡的水准。曾国藩料事,显然不尽透彻。

    不过,曾国藩逐渐在改变。头一年,他还不以为购买船炮是当务之急,第二年,他却在安庆着手试造中国第一艘轮船了。有一次,他告诉幕僚们说:“中国要讲求自强,基本要务,第一是革新政治,第二是访求人才。而目下最为急迫的手下工作,就是学会西洋制造船炮的技术。一旦我们学会了船炮的制造,那么洋人的长处我们也有了。无论是与洋人和平相处或相互对敌,我们都可有所倚恃。否则,我们与洋人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无论是仇视他们或感谢他们,终将落得一无是处。”曾国藩这一席话,大体上是有见地的,只是他把洋人的长处,看作唯有“船坚炮利”而已,则未免仍是当时一般世俗的看法了。

    同治元年(1862)七月,在曾国藩大力支持之下,幕客华蘅芳、徐寿等居然造成了一部轮船发动机。试验的结果,曾国藩大表满意。他的满怀兴奋,在日记里充分地流露出来:“洋人的智巧奇技,到底被我们中国人学会了。从此以后,洋人再没有可向中国夸耀的东西了。”然而,事实并不像他意料中的那么简单。从一部略具雏形的发动机到一艘可以行驶水上的完整轮船,中间还有一大段距离。后来,华蘅芳等虽然殚精竭虑,苦心经营,却迟迟无法拼凑成一艘完整可用的轮船。他才知道自己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

    正当造船工作屡试屡败,万般焦急的时候,华蘅芳等忽然想起了一个人——几年前在上海认识的广东人容闳。容闳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留学生,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不但精通英语,具有丰富的西洋学识,难得的是他具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亟思以其所学,为祖国效力。

    于是华蘅芳等共向曾国藩进言,请求罗致容闳前来,认为由他主持设立机器厂,于造船制器工作的推行,必然大有帮助。曾国藩听了极为高兴,马上让最早与容闳相识的张世贵与李善兰,写信速邀容闳到安庆来。容闳来到安庆,和曾国藩见过两次面,曾国藩认为这位青年干练可靠,立即委派他赴美采购“制造机器的机器”,计划将来设立一座机器总厂,由此而衍生各种军火器械的制造分厂。曾国藩奏准赏给容闳五品军功头衔,并交付采购机器的价银6万8千两。足见曾国藩对容闳的信赖和期许之深。

    容闳赴美之后,安庆的造船试验工作仍照常进行。到了同治二年十二月,终于装配完成了中国造船史上第一艘火轮船。距离上年发动机的制成,已经整整地过了一年又五个月。这艘船的体积很小,船身仅长约二丈八九尺(九米多),时速只有二十五六华里。

    曾国藩亲自登船试车之后,再度燃起了希望的火花,认为从此中国可以拥有真正的自造火轮船了。他为这艘“模型式”的小轮船命名为“黄鹄”号,意思是中国此后将“一飞冲天”,不必再雌伏在列强的脚底下了。

    他计划照这艘船的式样,加以放大,并大规模制造。可是后来发现:要造成与洋船并驾齐驱的真正现代轮船,技术上仍有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而中国当时实在没有足够的财力,供作反复试验的经费;在时间上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因此后来安庆造船所并没有实施扩大制造的计划,连那艘已经造就的“黄鹄”号也不知所终。无疑地,这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