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防守性格:千万不可越过墙

    (二)防守性格:千万不可越过墙 (第2/3页)

石潭杀死残寇30人,便假报胜仗,说杀贼数百人。我非常讨厌他。我与中丞、提督三人联衔具奏的一道折子,是左季高所作。我原本看过折子底稿,后来左又增添了几段,竟把王璞山打假胜仗也添了进去。发出折子后,左才送折稿来让我同意,事已无可奈何,我只得隐忍去做。朱石樵在岳州战败逃回,在宁乡又战败,逃奔数次,前不久来到省城,我在省城天天烦恼郁闷,许多事不顺手,只能委曲求全,慢慢设法解决。前日当面把朱石樵责备一番,他也无辞以对。但官场中人多不以我为然。将来一事无成,辜负了皇上委任之心,只有自愧自恨而已,还能怨恨他人吗?埋怨他人又有什么益处呢?大体世道的混乱,一定先从是非不明、黑白不分开始,诸弟必定要一一勉强区别,就会越求明白,越至混淆,一定会怄气到底。希望诸弟学会心平气和,学会“难得糊涂”。璞山的事,从今以后,你们不但不要说,而且也不要信中说。由于是非颠倒,自己清正为人,使自己“许多事不顺手”,所以只好“委曲求全,慢慢设法解决”。显然,曾国藩是以自己亲身经验告诉诸弟,整个环境都是是非不明、黑白不分,自己反而孑然独立,企图力挽狂澜于一隅,是个人能力所不及的,不糊涂能行吗?通过曾国藩的经历,使我们体会到在一个不喜欢谏诤的昏愦国王面前,大家都阿谀奉迎、奴颜谄媚,“人人皆习脂韦唯阿之风”,而唯有你刚直不阿、直言不讳,不遭来杀身之祸已是万幸了,所以当你面临无能为力改变风习时,或者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或者以难得“糊涂”委曲求全,保留那份心地的纯洁,以待时机,另图良策。否则只能像屈原那样志洁行芳地去毁灭自己。

    那么,曾国藩是否真的总是使自己在糊涂中度日呢?看了下面的事自然就会有一个明了的答案,当清廷让他节制四省军务,把大权交与他的时候,曾国藩却能立即想到,苏、浙、皖、赣四省,是大清王朝的半壁江山、财富宝地,现在朝廷竟全都交给自己,这无疑是对自己极大的倚重,可他的脑海里还是摆不脱肃顺的阴影,想到了肃顺近年来对自己和其他一些汉族官员的关照,以及他们之间虽非直接、但也不同寻常的联系,可千万别在什么地方将自己牵连进去。

    出于一种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他很自然地将两件事联系起来,朝廷为什么一面给自己加官增权,又一面又以这种极为特殊的方式告诉自己朝政大局的变化呢?这分明是既要用自己,又在鞭策、警告自己。看来,这里面一定有很复杂的背景。朝廷中新的掌权者必定是个能人,不可轻视,一定要小心谨慎。

    他赶紧找来李鸿章就此事交换意见。李鸿章在曾国藩的幕僚中素称能识大局,对政局能洞悉底微,可现在他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只是觉得此事的确非同小可,必须尽快对情况做进一步的了解。

    到了晚上,曾国藩久久不能入睡,直到三更天才稍稍成寐,可刚刚四更一过又醒了。躺在床上,他再次翻来覆去地进行思考。按照清朝的祖制,两江总督例得兼辖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务,但浙江的军务向来归闽浙总督节制,现在让他兼管四省军务,的确有超越祖制的地方,会对地方政权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他的心情一时颇为沉重,感觉到自己权太重,位太高,虚名太盛,而古之得虚名并值时艰者,往往不得善终。想到这里,不禁悚惶之至,于是,打定主意,要上奏朝廷,辞谢大权,不敢节制四省军务。

    为了上奏辞谢节制四省军务,曾国藩整整准备了10天的时间。他与幕府中的各位幕僚天天进行讨论,总想计出万全,找一个最好的理由来说服朝廷。经过反复议论,大家一致认为只好将左宗棠推出前台,在左宗棠入浙督军一事上做文章。

    1862年1月,清廷正式批复,曾国藩仍然兼辖四省军务,并谕令曾国藩不得再行奏辞。

    清廷以特殊需要和因人设职两条理由拒绝了曾国藩的推辞。曾国藩在感到朝廷对他的特别恩宠之外,也知道这么大的权力的确有些烫手。于是,他在表示接受节制四省军务这一特殊差使的同时,又特地向朝廷奏明,在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城未攻克之前,希望朝廷不再给予他和他的诸位兄弟任何恩赏。

    看了这些,能说曾国藩糊涂吗?为人不可太精

    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人若精明,的确能占得不少便宜,但太过精明,别人也必定会以此加以防范,精明的人往往看不到这一点。精明的人,可以精明一次,也可以精明两次,但很少有人能精明过三次的,因为一次精明是启发,二次精明是教训,三次精明就是警惕啊!

    人们在交往中,常常喜欢与单纯的人交往。与单纯的人交往放松、自然,不用费尽心机,提高警惕;这倒不是说单纯的人是傻子,是可以随意欺骗与作弄的,而是说他心地纯洁、宁净、淡泊。这样的人懂得很多,想得很深,看得很透,但他把心智放在更有价值和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这就是荀子所说的那种人:“温和如玉,完美纯正。”

    然而,与精明的人交往,就得时时小心,处处提防,稍有不慎就会落入泥淖和陷阱中。交往得越久,相处得越深,就越是感到被欺骗、被愚弄,当然也就越是不自在。如果没有办法与他断交,那么他就会以精明手腕去对付此人。这正应了郑板桥的一句话:“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真是算尽自家耳!”

    曾国藩是一个精明的人,他弟弟曾国荃也是一个精明的人,他们就因为精明吃过不少亏。

    对于读书人,曾国藩还能以诚相待,他说:“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但是对于官场的交接,他们兄弟俩却不堪应付。他们懂得人情世故,但又怀着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软,所以到处碰壁。这是很自然的,你对人诚恳,人也对你诚恳;你对人诡秘,人也对你诡秘;你对人一肚子不合时宜,人也会对你一肚子不合时宜。

    而曾国藩的朋友迪安有一个优点,就是全然不懂人情世故,虽然他也有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但他却一味浑含,永不发露,所以他能悠然自得,安然无恙。而曾国藩兄弟却时时发露,总喜欢议论和表现,处处显露精明,其实处处不精明。曾国藩提醒曾国荃:这终究不是载福之道,很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灾难。

    到了后来,曾国藩似乎有所领悟,他在给湖北巡抚胡林翼的信中写道:“惟忘机可以消众讥,惟懵懂可以祓(消除)不祥。”但很遗憾,他未能身体力行。

    所以,为学不可不精,为人不可太精,还是糊涂一点为好。

    然而让精明的人糊涂,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他经历很多人和事,受过很多挫折和磨难,否则他是不会糊涂的。郑板桥不是已经说过了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返糊涂更难,也只有进到这一境界,才能明白人生是怎么一回事。

    一个人只有具备过人眼力,才能发现有哪些地方有获取成功性格的机会。曾国藩则有一双“千里眼”,常能及时看到可利用的东西。

    记住人生的四忌

    说实话,有些人就是因为自己缺乏深厚的处世经验,才使得自己屡蹈覆辙。你看那些获取成功性格者,哪一个不是在处世上都有精到的方法,都有一套活灵活现的交际术呢?曾国藩给自己获取成功性格立下了处世禁忌四缄,可见其用心!

    在处世交往中,有许多禁忌,如果轻易触犯,会招致意想不到的坏结果。曾国藩积一生处世之大法,有许多足以警示后人的地方,他的四个处世禁忌也发人深省。

    1.夸夸其谈

    曾国藩年轻时,就是一个好夸夸其谈、有很强表现欲的人。

    有一天,曾国藩到好友陈岱云住处,与岱云谈论诗歌。曾国藩“倾筐倒箧,言无不尽”,他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一股脑地全部吐露出来,一直到半夜才回家。可是一回到家里,他就后悔了,自己这样天天沉溺于诗文,而不从戒惧、慎独上切实用功,已经自误了,难道还要以此误人吗?

    第二天,好友冯树堂来访,于是也把陈岱云约来。三个人聊备酒菜,畅谈起来。冯树堂与陈岱云都很节制,只有曾国藩高谈阔论,无休无止。所谈的内容仍然是昨天晚上的话题,然而曾国藩却反反复复,沾沾自喜。朋友散后,曾国藩又检讨起来,忘记了韩愈《知名箴》中的训告,只重视外表,而轻视了内修,夸夸其谈,几乎成了每天的恶习啊!

    曾国藩的长处就是他能反省自己。让我们记住《诗经》中的一句话:“匪言勿言,匪由(法、道理、合理)勿语。”

    2.好为人师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两千多年前说的话言犹在耳。

    翻开《曾国藩全集》,洋洋1500万言,该有多少箴言和警语,说不完的经验教训,道不尽的沧海桑田,曾国藩似乎把他的全部知识、智慧和才情记载了下来,其中不乏深刻处和警醒处,但也多有教训处。有对子侄的、兄弟的、部属的、同僚的,甚至也有对皇上的。曾国藩在1860年8月的一篇日记中写道:

    恭读朱(皇上御笔)批,而戒余之师心(好为人师的思想)自用。念昔己亥年(1839)进京,临别求祖父教训,祖父以一“傲”字戒我,今皇上又以师心戒我。当刻图章一方,记此二端。

    幸亏皇上疾病缠身,又内外交困,不然的话,重则大祸临头,轻则冷遇荒野。曾国藩得到皇上的如此御批,恐怕绝非仅有的冒犯,从他自身的处世方式来看,受到皇上警告,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曾国藩对子侄,只有教训,没有商讨;对兄弟,商讨得少,教训得多;对同僚,商讨多,但教训也多。在家里,他是门面,一言九鼎;在军营,他是统帅,军令如山;在省府,他是总督,昭示一方。可谓四处优越,八方权威。加之他性情耿介,祖父又教他男儿不可懦弱无刚,更凭添倔强之气,于是乎养成了教训人、指导人的习惯,至于他“师心”上奏,应该说也在情理之中。

    3.轻言人短

    曾国藩说:“凡事后悔己之隙(过失),与事后而议人之隙,皆阅历浅耳。”换句话说,凡事后议人过失,或者背后议人过失,都是涉世未深的表现。

    “世”是什么?世就是人,是人的眼睛、耳朵和嘴巴,是人的警惕、防备和反抗。每个人的内心都翻腾着永不止息的波浪,表面上大家一团和气,一派春光明媚,可在私下却春光锁闭,一团漆黑。所以才有勾心斗角,阴谋诡计,针锋相对,巧取豪夺,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掀起轩然大波。所以荀子说,人性本恶。

    4.斤斤计较

    曾国藩说:若想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完人,第一要在不贪财上下手。如果能做到不贪不吝,那么就能够使鬼服神钦,自自然然,见识日进,正气日刚。否则的话,不知不觉坠入卑污一流,必定有被人看不起的那一天,不可不慎!

    △曾氏圆通性格之解密(一)

    调味心灵鸡汤曾国藩做人办事极为圆通,不露锋芒,不露痕迹。这一点告诉人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之一是该圆通时一定要圆通。实际上,一个人是否圆通,与自己调制心灵鸡汤的艺术有直接关系。

    自我调剂,才能获得简单和快乐的生命科学研究方式。例如,“心灵鸡汤”是一个时尚术语,指现代人们心灵存在的各种症状和要达到的理想程度。“心灵”是一个人的精神之屋,“鸡汤”是一种有象征意义的术语。不管怎样,“心灵鸡汤”告诉人们一个基本道理:心灵是一个丰富的、有营养的“鸡汤世界”。英国哲学家博克齐在《心灵创意与现代生活》一书中说:“心灵——尤其是现代人的心灵不会成为歌谣,因为他们总是面临着生活的压力和挑战。对现代人最切实的生活而言,成功地创意出心灵美好是一种夙愿。我们不能等待别人给予心灵什么东西,只能自己用智慧去创意心灵的美好成分。”的确,“心灵鸡汤”需要每个生活在各种感受中的人自己调剂,否则你的生活将会失去滋味。

    调剂“心灵鸡汤”就是一种获得快乐心境的妙招。“心灵鸡汤”有哪些呢?快乐、痛苦、压抑、忧伤、愤怒等。说实话,任何一个人想要把“心灵鸡汤”变成“心灵之歌”都是困难的,这就需要获得快乐的创意。据美国耶鲁大学鲍特·亚当斯对现代人心理的抽样调查,共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