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弹性性格:用多种方法应对变化

    (一)弹性性格:用多种方法应对变化 (第2/3页)

刚是目的,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实现真正的自立自强,这才是柔的实质。

    历史上勾践灭吴就是一则外柔内刚,以求自强的故事。春秋时候,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采取了与吴国讲和的方略,向夫差称臣做奴,并献上了越国的奇珍异宝和美女西施。夫差每次外出,勾践总是恭顺地请夫差踩其背而上车,并在车前为夫差牵马,甚至在夫差生病时亲口尝夫差粪便,以表忠心。即使有人唾骂,他也不在乎,总是一副低眉顺眼的面孔,深讨夫差之欢心。久而久之,夫差便放松了对勾践的警惕,放勾践回到了越国。勾践深以会稽之战为耻,一面卧薪尝胆,苦心劳力,爱抚群臣,教养百姓,发展生产;一面到夫差面前问安献宝迷惑夫差。经过数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打败了吴国,活捉了夫差而称霸诸侯。勾践以匿刚显柔的手段,从而达到了灭吴称霸的目的。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熟知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南中(今云南省一带)酋长孟获多次侵犯蜀国的边境,诸葛亮决定南下征伐。首次交战,孟获便陷入了蜀军的包围圈,他只好弃马夺路而逃,被早已埋伏在山上的魏延活捉,南兵大败。诸葛亮下令赏赐南兵俘虏酒饭并放归。南兵个个感恩不尽。唯有孟获不服,说他是因为山路狭陡才被捉住的。诸葛亮就放他回到了山寨,孟获又重新整顿人马要与诸葛亮决一死战。他常饮酒取乐且对部下凶狠,他的部将董茶那元帅为了报答诸葛亮不杀之恩,趁孟获酒醉之际,绑缚孟获送进了蜀营。孟获见了诸葛亮大叫不服,说他是被自己手下捉来的。诸葛亮攻心为上,两次放了孟获。孟获回到山寨与弟弟孟优密议,使孟优入蜀诈降,里应外合以便一举打败蜀军。诸葛亮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用药酒灌醉了孟优等人,孟获当夜偷袭蜀营,第三次做了俘虏,孟获还是不服,诸葛亮又一次痛痛快快地放了孟获兄弟。如此,又三捉又三放,至到诸葛亮精心策划第七次活捉了孟获,仍旧对孟获说,如若不服还可以回去准备再战,孟获感激得涕泪交加,表示南人永不造反,愿与蜀国永远修好。诸葛亮以“怀柔”的手段,以柔制刚,克敌制胜,降伏了强悍的南人,达到了安定蜀国边境之目的,排除了北伐曹魏的后顾之忧。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的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是水可以冲击任何坚硬强大的东西,没有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替代它。以柔制刚,以柔克刚,运用于人格的自立自强上,往往会产生特殊的效果。

    一次宋太祖赵匡胤正手持弹弓在后苑打鸟。忽传报一位大臣有急事求见。赵匡胤一听说有急事不敢稍有怠慢,立即召见大臣听奏,然而听奏后却认为事情不大,便斥责奏臣说:“这算什么急事!”奏臣对皇上的态度不满,随口说道:“这总比打鸟的事急吧!”赵匡胤恼羞成怒,拿起斧柄向这位大臣的嘴上抡去,大臣的牙齿当即被打掉两颗。他不卑不亢地捡起被打落的牙齿。赵匡胤更火了:“难道你还想保存这两颗牙齿找我算后账吗?”大臣说:“我怎敢与您论是非呢?这事史官自然会记下的。”赵匡胤听了猛惊,连忙笑容满面地好言安慰,还送给这位大臣许多金帛。该大臣在权势和地位上是弱者,无法与至高无上的皇位抗衡,但他采用了柔弱的态度,却寓刚强于道理上、人格上,征服了至高无上的皇帝,达到了自己在人格上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目的。

    退步宽平,清淡悠久。曾国藩是一个善于从古代先哲那里吸取智慧的人,也是一个善于把所学知识与人生经验联系起来思考的人,他从中抽取出了人生的信条与经验: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在什么样的情势下该争,在什么样的情势下该退,要根据客观情况审时度势,刚柔并用。片面地依靠“刚”而忽略“柔”,或片面地依靠“柔”而忽略“刚”都将导致失败。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天下兴亡的大义面前不争何待?在人生难行的地段、在名利场中、在富贵之乡、在人际的是非面前,退让一下有何不好?所以说为人处世,善用刚柔,才能长久挺立,自立自强。

    让人生形成一股刚健之风

    “刚”字是获取成功性格者共有的个性。曾国藩的特长就是:刚健身心,挺立人生。他的刚性,与他获取成功性格的愿望密切相关。

    曾国藩对人的评价表现了他独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