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屈伸性格:天下事本来都会不如意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二)屈伸性格:天下事本来都会不如意 (第1/3页)

    吃点小亏算不得什么

    如何获取成功性格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话题。你要明白:在社会中有比你招术高的人,有比你智力强的人,这样你要学会以柔克刚,以屈代伸。让别人不知道你到底在想什么?在干什么?曾国藩是一位以柔克刚、以屈代伸的高手,吃点小亏算不得什么,关键看谁最后吃亏。这才是获取成功性格的长远之计。

    从咸丰七年(1857)二月二十九日奔丧至家,到咸丰八年(1858)六月初七日再度出山由湘乡动身赴浙江,是曾国藩居家的一段时间。在这一年半当中,是曾国藩一生思想、为人处世的重大调整和转折的时刻。这段时光中,他反复而痛苦地回忆、检查自己的前半生。自入仕途,以孔孟为宗旨积极入世,对自身的修养严厉酷冷,一丝不苟;对社会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胸怀。持身严谨,奋发向上,关心国事,留心民情,因而赢得君王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风得意。正是抱有这种信念,以一文官而白手建军、治军,五年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出生入死。但是,为什么皇上反而不信任自己?为什么上至枢垣,下至府县,都那么忌恨自己?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又日夜苦读,重阅《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希望能从这些书里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然而,这些书他已读得烂熟了,重新翻读,只能找到自己过去的思维印迹,并未发现新东西。

    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曾国藩试图绕开儒家经典,到道家那里寻求“真经”。为此,他认真阅读了以前看过,但并不相信的《道德经》、《南华经》等老庄的著述。这些书名为出世之学,但曾国藩重读,却为他的立身处世指点了迷津。你看:同样为人处世,孔孟主张直率、诚实,而申韩(申不害、韩非)等法家却主张以强碰强,硬对硬,老庄则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河所以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下反而是王,弱反而能强,柔则是至刚。用老子的言论对比自己过去的行事,他发觉自己处处直截了当,用的是儒家的至诚和法家的强权,表面上痛快干脆,似乎是强者,结果处处碰壁,实质上是失败,是弱者。到头来弄得上上下下到处是敌人,前前后后处处是障碍。过去也知道“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大巧若拙”,但一直没有真懂,所以自己的行事恰好是有隅之方,有形之象,似巧实拙。而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是无形无象、鬼斧神凿的。

    自此之后,曾国藩行动做事,由前时的方正,变为后来的圆通。他自己承认,“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年,与四十岁前迥不相同”。曾国藩这里把家居的两年自称为“大悔大悟”之年,他自认为前后行事“迥不相同”了。

    曾国藩大彻大悟后的巨大改变,使他的朋友都有所感受,胡林翼就说他“无复刚方之气”。出山之前,他对清廷上下的官场习气很是反感,“与官场落落不合,几至到处荆榛”。而再次出山之后“改弦易辙,稍觉相安”。其中原因人多不知,只在他的至亲密友中私下告知他自己学问思想方面的变迁,行为处世方面的变化,曾国藩个人对自己的“大彻大悟”既是痛苦的,又是满得意的。苦在被迫放弃了自己前半生的信仰与行为;得意在毕竟发现了作为处世的“真正”秘诀——“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至咸丰八年(1858)六月初七日,一度抑郁不得志的曾国藩再次出山,品味了“大柔非柔,以屈求伸”这一处世哲学的妙处。出山后,曾国藩首先去见了骆秉璋和左宗棠,以期取得湘湖实力派人物的理解与支持。

    的确是这样,曾国藩来长沙几天,主要是遍拜各衙门,连小小的长沙、善化县衙他也亲自造访。堂堂湘军大帅,如此不记前嫌、谦恭有礼的举动,使长沙上下的官场人都感到再次出山的曾国藩的确像换了个人,既然曾大帅如此谦恭,他们纷纷表示全力支持湘军,消灭“长毛”。经过曾国藩的一番拜访、联络,赢得了湖南省大小官员的好评,他们表示要兵给兵、要勇给勇、要饷供饷。

    经与骆秉璋、左宗棠商量,决定湘军张运兰部4000余人、萧启江部4000余人、吴国佐部1500人由曾国藩亲率入浙,首先抓紧备饷、备械。

    曾国藩在长沙逗留十几天,随后乘船又到武昌。在武昌亦如长沙,衙衙拜访、官官恭问,胡林翼自不必说,武昌城里的官员也无不表示对曾国藩的支持,同湖南一样,为湘军供饷供械。随后,曾国藩沿江东下,到黄州府下游50里处的巴河,这里驻扎着彭玉麟的数营水师,湘军大将彭玉麟、杨载福、李续宾、鲍超、李元度、杨国栋、彭寿颐、曾国华等人都集中在这里,等着与曾国藩商量军机。

    在彭玉麟的座船上,曾国藩与这些阔别一年多的部下见了面,他们商量了下一步的行动。曾国藩提出:湘军的最终目标是攻下江宁,所以军事重心不能离开长江两岸的数省,力量要由西向东使。石达开的南窜,我们不能让他牵着走。目前浙江紧张,只能派部分兵力,配合地方绿营监视,不能轻易言战。所以,下一步的作战方案是:曾国荃的吉字营继续围攻吉安;李续宾、彭玉麟、曾国华、鲍超等营进入安徽战场,落足点是安庆;其余部队由曾国藩本人率领,奉旨驰援浙江。

    计议已定,诸军按计而行。曾国藩亲率萧启江、张运兰、吴国佐各部援浙;李续宾拨出所部朱品隆、唐义训的一千余人任曾国藩的亲兵护卫营。曾国藩命部队到江西河口集结,自己则去了南昌,拜会江西巡抚耆龄。耆龄深知曾国藩再次出山的来头,也不像陈启迈、文俊那样为难曾国藩,也主动答应为湘军供应粮草、军饷,这就使湘军基本通过了军饷难关。

    咸丰八年八月(1858年9月),曾国藩命部队由河口出发到江西广信府铅山集结。此时石达开已由浙江南走福建,曾国藩率部在赣闽两省之间的弋阳、双港、金溪等地驻守,九月间,在江西建昌暂驻,准备由云际关入福建。此时,刘长佑军已驻新城,准备出关入福建,曾国藩即命张运兰、萧启江由广昌、杉关入闽,而他的大营一直驻在建昌,再未移动。

    总之,曾国藩再次出山,一路顺风,完全改变了家居前的困守地位。因此,他计划一年之内全歼太平军。不料,迅猛发展的军事形势,再次打破了他的美梦。

    善于掌控自己的性情

    失控的性格常常表现在很多人的身上,这种人是感情的冲动者,或者说,他们最大的弱点是缺乏理性和理智。

    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性格、修养、家庭以及道德训练、师友影响等因素,但是道德品质也取决于每一个人通过自我控制去调节、克制和训练。曾国藩的成功也伴随着这一过程。

    曾国藩说:方今天下大乱,人人皆怀苟且之心,出范围之外,无人过而问焉者。于辈当自立准绳,自为墙篱,并约同志者共守之,无使吾心之贼破吾心之墙。正是因为忍耐和自我控制,一个人的品质才臻于完美。

    仕途也同样如此。在政治上,春风得意的人并非因为其天赋,而是因为其性情,并非因为其天才,而是因为其性格。如果一个人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那么,他就会缺乏忍耐精神,他就会缺乏圆滑,那么,他就既不能管理他自己,也不能驾驭别人。虽然,忍耐通常被视做一种“缓慢”,但是,这种“缓慢”,即忍耐,是与敏捷、魄力、思维以及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性情强硬可能意味着一种强烈的和容易冲动的热情。如果对这种热情不加控制,那它就会一阵阵地爆发;如果控制或将这种热情置于人们的支配下,就像将蒸汽抑制在蒸汽机之内一样,通过控制杆调整和控制其使用——它就会成为一种有益的能量资源。因此,历史上的伟大人物都是性格坚强的人,而且,他们往往能将他们的动力置于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之下。

    生气,生大一点,就成为“愤怒”。暴怒表现出来的状况有:找对方理论,用电话把对方痛骂一顿,立刻找人申诉,警告胁迫对方,干脆以拳头暴力解决。还有人会摔东西、捶墙、踢桌子或踢狗、骂人、大吼大叫、暴跳如雷。

    当一连串的倒霉事发生时,当某些要紧的事被耽误时,当被误会、被欺负时,要不生气几乎是不可能的。

    伤心的事通常也“伤身”,当一个人生气而情绪激动时,整个交感神经系统都运作了,造成瞳孔扩大,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动脉收缩,肾上腺分泌等等,甚至有人气得咬牙切齿,全身发抖……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意气用事,暴跳如雷结果害人害己,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曾国藩把控制恼怒、愤激看做是制伏蛇蝎一样重要,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老弟来信中有遇到人就发怒,遇到事情就忧闷等话,读后极为焦急忧虑。今年以来,江苏、浙江我军攻占收复城池很多,只有金陵迟迟未攻下,且还没有把握,又饷项奇缺,不如意的事情和不入耳的言论纷至沓来。连我都愠怒郁闷以致患病,何况老弟你劳苦过甚百倍于乃兄?从春天以来,我时常担心老弟肝病发作,而老弟来信常常对此含含糊糊,直到这封信上才吐露真情。这病非药物所能治疗,一定要将一切看得开,不要烦恼,不要发怒,才能逐渐减轻病症。如蝮蛇咬了手,那么壮士就斩断自己的手,这是为了保全性命啊。我们兄弟如果想保全性命,也应该把恼怒看得和蝮蛇一样,不能不勇敢驱除。至嘱至嘱。当然,控制愤怒,不等于泼洗澡水时把孩子也泼掉一样,不可因此而去掉倔强顽强之气。因此曾国藩还说:大抵任天下之大事以气,气之郁积于中者厚,故倔强之极,不能不流为忿激。以后吾兄弟动气之时,彼此互相劝诫,存其倔强,而去其忿激,斯可耳。曾国藩还在给弟弟的信中反复强调自胜、自强、倔强之要。

    他还说: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近世如陆、何、萧、陈,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终。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否尚未可知,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亦君子所不屑道也。自强,才可以不被人败,古语说:“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家亦如此,人亦如此,必先自败,然后人败之。因此,韩非说:“是以道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大丈夫能屈能伸

    一个人如果善变,就会举重若轻,处理任何棘手的问题都会得心应手。曾国藩则是此方面的能手。

    曾国藩一生沉浮,更是时时感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威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