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我性格:把自己从纷繁事中解脱出来

    (一)空我性格:把自己从纷繁事中解脱出来 (第2/3页)

”,因在裁军上,曾国藩的计谋手法,自是超人一等。他在战事尚未结束之前,即计划裁撤湘军。他在两江总督任内,便已拼命筹钱,两年之间,已筹到500万两。钱筹好了,办法拟好了。战事一告结束,便即宣告裁兵,不要朝廷一文,裁兵费早已筹妥了。

    裁兵经费筹妥了,裁兵办法拟好了,只等胜利的莅临。1864年6月16日攻下天京,7月初旬开始裁兵,一月之间,首先裁去25000人,随后亦略有裁遣。人说招兵容易裁兵难,以曾国藩看来,因为事事有计划、有准备,也就变成招兵容易裁兵更容易了。这也是他强人之处。

    曾国藩裁军不辞官,在攻破天京后,皇帝封他为一等毅勇侯,世袭爵位。他是事实上的湘军领袖,凡是湘军出身的将领,无论是执掌兵权抑或出任疆圻,都视他为精神上思想上的领导者,而湘军在裁遣之后,被裁者多至数万,功名路断,难免有很多人感到心怀不满。

    曾国藩如果在此时请求解官回籍终制,皇帝当然不能不接受他的要求。但如他在回到乡间之后,以一个在籍乡绅的地位,忽然为一群图谋不逞之人所挟制,并奉之为领袖人物,即使曾国藩知道如何应付,而对清朝政府来说,也仍然不是保全功名之道。如果清政府怀有过分的恐惧,以为曾国藩之辞卸官职,正表示他有不愿继续为朝廷效力的意愿,那就更容易发生不必要的猜忌了。

    所以,曾国藩在此时一方面自动解除兵柄,一方面更留在两江总督上继续为清政府效力,决不轻言去留,无疑正是使清政府绝对感觉放心的最好办法。试看他在两江总督任内因奉旨剿捻而不以劳苦为辞,逢到军事失利,立即趁机推荐李鸿章自代,亦无非仍是远权势而避嫌疑的做法,不过在表面上不太显露痕迹而已。至此,我们当然要相信曾国藩之功成不居与远嫌避位,正是他的一贯作风了。

    裁撤湘军,曾国藩谋事在先,“盛时常做衰时想”的一个典型事件。

    曾国藩一贯主张:“盛时常为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不可不牢记此二语也。”

    人生多半无奈与委婉

    《三国演义》中根据历史故事改编的“曹操煮酒论英雄”一节非常精彩,这则故事在《华阳国志》、《献帝起居注》等当时史书中均有记载。建安四年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扫荡吕布,平定淮东,很是踌躇满志,在他心目中,袁绍、袁术、刘表三路诸侯只是匹夫而已,唯有被自己羁縻于许昌、无强兵可恃的刘备却是人中豪杰,如果放虎归山,将是自己争霸天下的强大对手,但他到底如何,自己心中也没底,就总是对他试探。

    刘备则以韬晦计策虚静以待,每日装愚弄拙,只是种菜养花,装出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曹操对他仍很不放心,一日,决定请刘备到家中小宴,以观察刘备的虚实。

    酒至半酣,忽然天云漠漠,骤雨将至。曹操问刘备道:“龙这种神物,可比世间英雄。刘备你久历四方,见多识广,必知四方英雄人物,请指示一二。”刘备托词道:“我一个肉眼凡胎,怎能识别英雄庸才,还是请丞相赐教。”但曹操不依不饶,刘备无奈,只得虚与委蛇,成心举出袁术、袁绍、刘表等人,但为曹操一一驳斥。刘备无法,佯装不知到底英雄是何方神圣,就问道:“丞相到底以为谁可称得上英雄?”曹操突然手指刘备,然后自指,朗朗说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真是掷地有声!

    好个刘备,却是闻言大吃一惊,将手中所执的匙筷吓得掉落在地,恰好此时正是雷声大作,电光一片。刘备从容拾起汤匙说:“好大的雷声啊,把我吓了一大跳!”曹操笑道:“大丈夫难道还怕雷吗?”刘备说:“电闪雷鸣,还能不怕?”将刚才的失态轻轻掩饰过去了。

    这里,刘备运用“反应术”,反弹琵琶,应对曹操,使曹操自此不疑刘备。

    在曾国藩的处世经中,对于能决定他生杀予夺的最高统治者——也就是皇帝的态度大体有四:一、逆来顺受。二、以死效忠。三、无奈的时候,“缓”和“拖”。四、有所欲求的时候,委婉而言。

    曾国藩的处世经中,有这样一条:在有所欲求于上时,要委婉而言。曾国藩办事尽量避免正面提出自己的要求,而是旁敲侧击,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既得到自己所要求的东西,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1857年1月,曾国藩在九江劳师后所上的《附陈近日军情催各省协饷片》奏折就是这样的典型作品。奏折中的第一点,他反复强调了李续宾、杨岳斌所统率的湘军水陆师,本来是曾国藩的部队,是因急人之急,增援湖北而借调给胡林翼的。现在不但湖北省城武昌已经收复,即如湖北的蕲州、黄州沿江城市也已克复。言外之意,是要求清政府将李、杨统率的湘军水陆师拨还给曾国藩节制调遣。奏折中的第二点,旨在张扬他自己旧部李续宾、杨岳斌部水陆师的赫赫战功,为湘军涂脂抹粉,为自己贴金。奏折中第三个要点是,强调李、杨所部水陆师力量的强大,借此抬高自己的地位。奏折中第四个要点,是奏折中的要害。他不说自己是李续宾、杨岳斌所部水陆师的司令,但在奏折中却为李、杨所部湘军请饷、催饷,无异以李、杨所部指挥者自居。

    曾国藩的请求自有其道理。自从1855年10月曾国藩派遣罗泽南从江西分军前往武昌外围增援胡林翼后,不久,翼王石达开用兵江西,开辟江西省根据地,曾国藩部湘军一再受到沉重打击。他承受了许多风浪,历尽艰险,以至退守南昌,日坐危城,日夕盼望骆秉璋、胡林翼派兵前来,以纾江西之急,尤其希望胡林翼能指挥湘、楚军,及早攻占武昌,然后水陆东下,与自己会师于浔阳江上。现在胡林翼终于占领武昌,攻占武昌的主力是湘军水陆师,其中李续宾统率的湘军,是胡林翼奏调去的;杨岳斌统率的外江水师,是曾国藩派去武昌外围增援胡林翼的。所以,曾国藩认为:清政府应该将杨、李所部湘军水陆师拨还自己。

    胡林翼是聪明人,有意命李续宾、杨载福统率的湘军水陆师东下,自己却不随军指挥。胡林翼把这个球踢过来,曾国藩心领神会,立刻把球接了过来。1857年1月15日,他兴冲冲地从吴城镇迅速赶到九江劳师,会晤李续宾、杨岳斌。他们对曾国藩的尊重不减当年,这对曾国藩说来是最大的安慰,因为这标明湘军中围绕着他的强固的凝聚力并未削弱。

    曾国藩说,这次九江劳师,目睹湘军水陆师军容甚盛,兵力强大,感到不胜欣慰。他真正感到舒服的是胡林翼在湖北长期发展、扩编湘军水陆师,能够始终坚持沿用湘军营制,提拔重用的是曾国藩所“心许”的人物。

    综观曾国藩以上四条,没有一处明确表示他还要朝廷归还李、杨所部等主张,而是绕来绕去,曲意示衷。

    学会“闲置”之道

    曾国藩激流勇退,这说明他已经看透了人生。晚年的曾国藩心情十分矛盾,他不想为政,可又不能不做,他想上疏请辞,可语气又不能太硬,语气不硬,又怎么能获得恩准?即使获得恩准,万一战事又起,他不也还是被征召吗?前后不能,进退两难,怎么办呢?

    曾国藩为什么不愿为政,他有三条理由:一是“督抚不易做,近则多事之秋,必须筹兵筹饷。筹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