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修整性格:自己给自己讲解人生道理

    (二)修整性格:自己给自己讲解人生道理 (第3/3页)

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曾氏避让性格之解密:

    进退自如人生一路平坦曾国藩的精明之处在于:知道如何在风口浪尖上搏击,而又不致被浪头卷走;既可进,又可退,游刃有余。他既善于出击,又巧于自保。这说明,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一定学会退让。曾国藩的退让之道对于张之洞颇有影响。

    张之洞是一个成熟老到的政治家,他的自保意识很强,老谋深算,进退有术,处处为自己留下退路。他不结宗派、不树私党,他常常标榜自己“立身立朝之道,无台无阁,无湘无淮,无和无战”,“既和又不能同,既群又不能党”。在从政之中,由于政见趋同,很自然的会有至交好友。众所周知,当初在京纵论时政时,张之洞附着李鸿藻这样的阁臣,成为清流党的“牛角”,而且在1876年底至1881年的四年多时间里,其笔锋所向、触角所至,也无可辩驳地显示他是清流党的重要成员,但他却时时处处竭力否认自己是清流党。

    当初当慈禧太后问讯起清流党的有关情况时,张之洞就坦然奏道:“启奏太后,臣以为清流党一说不合事实。臣自从光绪二年从四川回京后,与李鸿藻、潘祖荫、张佩纶、陈宝琛等人交往颇多。一则,臣仰慕他们持身谨严的人品和忠于太后皇上、关心国事的血性,二则,臣与他们有喜爱学问诗文、金石考辨等癖好。尽管从来便有君子之党与小人之党的分别,但臣仍凛于‘结党营私’之儆戒,不敢与人结社组盟,以贻口实。据臣所知,李鸿藻等人与臣此心相同。且臣以为专门弹劾大员一说亦不全合事实。就拿臣来说吧,这几年除代黄体芳起草过弹劾户部尚书董恂外,其余不论是为人代拟,还是自己署名的三十多道折子,全是言事陈策,并不以纠弹大员为主。比如这次伊犁事件,臣主张严惩崇厚,但亦非专门冲着崇厚而言。臣为此事草拟了七、八道折子,还有几道未及上奏,所有这些奏章,都重在如何妥善处理伊犁归还一事,而不重在如何惩处崇厚一人。臣幼读先儒之书,粗明大义,既不敢结党以营私,又不愿以劾人而利己,侧身于翰詹之际,留心国事,乃臣之本分。臣一向认为,当以剖析事理寻求善策为重,而不应以严峻惩罚罢官削职为目的。”

    的确如此,被人视为“清流党”的头面人物中,张佩纶、陈宝琛等人招怨最多,而张之洞确乎遭人攻诘不多,这正是因为他这个“清流党”重在言事而少言人。张佩纶、陈宝琛,今天弹这个,明天纠那个,日后将积怨甚多。张之洞的确与他们有着极大的不同。

    张之洞即使对自己的政敌也是虚与委蛇,尽管他纵横捭阖,但始终告诫自己要尽量不贸然得罪他人。慈禧重用张之洞,本有分李鸿章之势的用心,避免李鸿章集大权于一身。张之洞虽然与李鸿章在很多方面意见不一致,如甲午之战时,李鸿章主和,张之洞主战,李鸿章视张之洞为“书生之见”,但张之洞表面上还是表现出对李鸿章的极大推崇,据说当李鸿章70寿辰时,张之洞为他做寿文,忙活了3天3夜,这期间很少睡觉。琉璃厂书肆将这篇寿文以单行本付刻,一时洛阳纸贵,成为李鸿章所收到的寿文中的压卷之作。张之洞如此处理与李鸿章的关系,显然包含着深刻的外圆意识。

    他的外圆谋略还表现在对光绪帝废除与否的问题上。戊戌变法之后,张之洞鉴于西太后的威严,对废除光绪皇帝之事一直不表态,总是含糊其词,既不明说支持,又不明说反对,常常推说这是皇室家事。从他对这件事的态度上,更可看出张之洞的聪明老练、圆滑狡黠。

    当军机处发来密电,征询他对废除光绪帝的意见时,他很为难。因为他觉得当今的皇上,虽有许多缺陷,但他愿行新政,有励精图治的抱负,这就是好皇帝。若有康熙、乾隆那样的明君英主,也不是不能废除皇上而改立贤者,但遍视当今,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却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所以在张之洞看来,当然还是不废皇上的好,但是西太后刚强明断,看重权力,与一般女人大不相同。她是一个喜欢自己揽权弄权的人,虽然她口口声声地说,自己要还政颐养,可是据说百日新政期间,皇上12次赴颐和园禀报,二品以上的文武大员还得由太后亲自决定,离京前还得去园子里向她叩头谢恩。这分明是她仍在控制着朝廷!再有魄力的皇帝,在这样的控扼之下,也难以有所作为。因此,他觉得西太后的目的显而易见是要废除光绪帝的。自己虽不同意废除,但是西太后大权在握,得罪不起,而自己又不愿意违背良心说话,这个问题的确很棘手。于是他想起历史上许多类似的例子,像杨修的被杀,就是因为他插手了曹家的立嗣事,引起曹操的愤怒。这是前车之鉴。而诸葛亮做的就比较明智,当刘琦兄弟相争,请教诸葛亮时,诸葛亮说,立谁为荆州之主,这是你们的家事,外人不得多嘴。看来,帝王家从来都是把立嗣当作家事来对待的,而把它当做国事来看的,很少很少。

    这件史事给了张之洞很大的启发,他想:自古以来做官都讲究“思不出位”,在其位,谋其政,要求说话办事不要超越自己的名分地位,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说什么、不该做什么,都以自己的职责为限,谨慎稳重,这是处事精明老练的表现之一。诸葛亮可说是精明老练之辈,他的一句“这是你们的家事”,堪称绝佳妙语,包容量极大,在不卑不亢的情况下将“球”踢了回去。俗语都说:“疏不间亲。”强调局外人不要参与他人家庭之间的纠纷,对皇室更不能说三道四,因为这涉及权力争夺的中枢神经,格外敏感,否则会有性命之忧。况且现在西太后主意已定,她是不可能把一个外臣的话当一回事的。她现在要让军机处来征询自己的意见,无非是利用利用自己而已。如果自己的话投合她的心思,她就会把自己的话拿出来做挡箭牌;如果自己的话不合她的心思,她或置之不理,或从此以后疏远自己,那么等待自己的结局,就一定是罢官解职了。所以他决定这样回复军机处:“废立乃天子家事,当由太后圣心明断,外臣不宜亦不应置喙。”张之洞觉得这样的回答,是比较合适的,一是自己严守了君臣之分,不插手皇室家事;二是同意太后自己做出的决定,今后是废还是不废,自己都没有意见,而且还巧妙地向太后表达了自己的忠心。张之洞觉得这是最恰当的处理方式,因为西太后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对这样的人又何必去多嘴呢,多说不但于事无补,反而无益。张之洞虽正直,但又善于设防自保;他既有主见和个性,又不失灵活性。也就是既富于刚性,又不失弹性,具有刚柔相济的性格,是一个外圆内方的政治家,外表像柔软的海绵,骨子里却如同钢铁。他努力使自己的生活呈现出圆形,他认为社会就是圆形。而圆的压力最小,张力却最大,并且圆的可塑性也最强。他崇尚做人要圆,这个圆是圆通,是一种宽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其实保全自己,不等于苟且偷安,苟且偷安之辈只知蝇营狗苟、得过且过。保全自己,是为了不被别人吃掉搞垮,能在角逐中保持有利地位,遇上风头,及时回避,一旦抓住机会就能重新崛起,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

    要想保全自己,首先必须对自己的处境、行为、目的有深刻的了解,对各种不测事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随形势、人事的变化决定行为方式。虽然不以整人害人为目的,但在必要时,为了保全自己,应该毫不犹豫地以子之矛,击子之盾,以攻为守,避免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