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灵活性格:动脑筋就会无往而不胜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二)灵活性格:动脑筋就会无往而不胜 (第1/3页)

    不可拘泥于往事之成败

    曾国藩在审视以往的中国历史时,尤其是重大历史关头时,发现往往是成功与失败并存,不存在一定成功或一定失败的必然性。因此他提出处大事、决大疑,不可拘泥于往事之成败的重要论断。他举了三个典型的事例。

    第一件事是汉景帝时诸侯王势力极大,大臣晁错建议“削藩”,即削弱地方藩国的权力,景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但很快激起吴、楚等七个诸侯王国的叛乱,他们以诛晁错为名起兵造反,景帝派太尉周亚夫平叛。这时,当过吴王丞相的盎向景帝建议说:只要杀了晁错,叛军就会罢兵。景帝因事出仓猝,就采纳了这一建议,晁错因此被杀。但叛军并没有罢兵,继续进攻,景帝知道自己上了当,连忙加强军事部署,最终将叛乱平定了。

    第二件事是明初。朱元璋死后,由他的长孙朱允火文即帝位。他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实行“削藩”。但燕王朱棣以诛“奸臣”齐、黄为名,起兵反抗。这时也有人向建文帝建议,诛杀齐、黄,换取燕王罢兵。建文帝没有采纳。战争打了4年,燕王攻占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齐泰等人受到族诛。这是未采纳建议而败的例子。

    第三件事发生在清朝。康熙时吴三桂等坐镇西南等地,大臣米思翰建议康熙撤藩。大学士明珠也赞成,但另一位大学士索额图反对。康熙认为“撤亦反,不撤也反”,因此决定撤藩。吴三桂等果然起兵叛乱。最多时已占领了江南大部分省份。这时索额图建议杀掉提出和赞成撤藩的人,康熙帝不以为然。经过8年的战争,最终平定了三藩之乱。

    曾国藩认为:“此三案者最相类,或诛或宥,或成或败,参差不一。士大夫处大事,决大疑,但当熟思是非,不可泥于往事之成败,以迁就一时之利害也。”

    曾国藩还通过观察,得出亡国之君从其一些做法上就能够看出来。他认为,唐昭宗的例子最能说明问题。

    唐昭宗时,王室衰落,地方军事统帅各自拥有重兵,对抗中央。昭宗想有所作为,想发兵讨伐李茂贞,并责成宰相杜让能主持军务,杜让能再三辞谢,言他日臣徒受晁错之诛,也不能弭七国之祸。不久,李茂贞进逼兴平,朝廷禁军败溃,京城大震。茂贞上疏请诛让能。让能曰:臣固先言之矣。昭宗涕下不止,曰:与卿诀矣。是日贬让能梧州刺史,不久赐自尽。曾国藩认为:“斯则无故受诛,其冤有甚于晁错、齐泰、黄子澄。昭宗既强之于前,复诛之于后,此其所以为亡国之君也。”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曾国藩开阔了自己的胸襟,对过去的事很后悔,他说:“国藩在军时,有一时与人定议,厥后败挫,有时将过错归咎于人,有时还露出不满的样子,都是因为见理未明的缘故耳。”

    曾国藩还通过石敬瑭反唐之事,得出“事败归咎于谋主者,乃庸人”的结论。他说:后唐潞王虑石敬瑭之将反,李崧、吕琦劝帝与契丹和亲,薛文遇阻止。帝欲移石敬瑭镇郓州,文遇全力赞成。厥后敬瑭反,引契丹大破唐兵,唐王见薛文遇曰:我见此物肉颤,几欲抽佩刀刺之。曾国藩得出结论说:大抵事败而归咎于谋主者,庸人之恒情也。

    曾国藩善于汲取历史经验,正是他从古今豪杰的成败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才免于“大功后大戮”这样一个悲剧。但曾国藩对任何事又不拘泥,不教条,而是实事求是。他的这种认识,即使在今天也是有价值的。

    衡量获取成功性格的关键词有两个:成与败。但是今日之成功,并不意味着明日也是这样;今日之失败,并不意味着明日也是这样。曾国藩不拘泥于一时之成败,历经各种磨难,终成大事,因为他不甘于不获取成功,其性格铸定他最后结果总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巧妙地把不利变为有利

    一个人如果沾染上被动的性格会怎样呢?当然是会继续错误和继续失败。其实,任何人的被动局面都是由自己造成的。下面,我们不妨起来探讨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的观念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影响。

    人的一生是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交织的一生,每个人都在严酷的生存竞争中苦苦挣扎,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淘汰出局。成功与失败是人生的两个极端,又只在咫尺之间。有人把它们称之比邻而居的门户,也有人说它们不过是前后步伐,其结果相距那么遥远,又如此紧密相连,成败的转换只是瞬息之间,没有永远的失败者,也没有永恒的成功者。只有经得起成功,更经得起失败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在遭遇失败时,我们不妨自己说:“失败只是暂时停止的成功而已!”

    每当出现错误时,我们通常的反应是:“真是的,又错了,这次是哪里不对?”从另一方面看,有创造力的思考者会了解错误的潜在价值,而说些类似“看这个!它能使人们想到什么?”的话,然后他会利用这错误,把它当做垫脚石,来产生新创意。事实上,整个发明史充满了利用错误假设和失败观念来产生新创意的人。哥伦布以为他发现了一条到印度的捷径。开普勒偶然间得到行星间引力的概念,他是由错误的理由得到正确假设。再说爱迪生还知道上万种不能制造电灯泡灯丝的方法呢。

    当出了差错,或遭受某种挫折,造成了某些损失后,成功者会汲取教训,设法补救,以扭转不利局面,变被动为主动。

    被动,是一种暂时的不利或轻量级的失败。在剿捻不利的艰难时期,曾国荃不识时务,不知事情利害,参劾官文给曾氏兄弟带来了极大的被动。

    曾国荃为什么会参劾势力强大的满族贵族官文呢?起因由曾国荃出山任湖北巡抚开始。

    官文坐镇湖广,是清政府插在长江上游的一颗钉子。湘、淮军在长江流域的崛起,清朝满族权贵是不放心的,利用官文控扼长江,是清政府对付湘、淮的一个筹码。胡林翼做湖北巡抚时,知道其中缘由,一直对官文采取笼络政策,督抚同城,关系融洽,官文对胡林翼也是有求必应。胡林翼死后,官文与湘军的矛盾暴露,湘军进攻安庆时他不发兵,不供饷,曾国荃兵驻雨花台,在急需救援时他奏调多隆阿去陕甘“剿回”。但当时清廷用得着湘军,曾氏兄弟与他亦无多大干系,所以矛盾也没有公开爆发。可是,如今曾国荃做了湖北巡抚,又在那里组建“新湘军”,加上曾老九其人锋芒毕露,目空一切,不把他这个满洲贵族看在眼里,他就决心想法整整这个不可一世的曾国荃。

    官文与湖北按察使唐际盛商量对策,唐为官出谋划策,让官文出面给皇帝上奏折,保奏曾国荃为“帮办军务”,让他率军去鄂北“剿捻”,离开武昌,驻兵襄阳,拔去这个眼中钉。官文依计而行,谕旨很快批复,正如官文所请。

    曾国荃不知是计,一直带兵打仗也不知“帮办军务”的官衔有多大,应不应该专折谢恩,只好写信给大哥。曾国藩回信说,帮办军务属毫无实权的空名,如李昭寿、陈国瑞等降将,刘典、吴棠等微品职衔时,都曾得到过“帮办军务”之名目。故此不必谢恩,但也不可推辞或气恼,权当没有此事,以后公牍上也别署这个头衔,不然会惹人笑话。

    恰在此时,湖北粮道丁守存向曾国荃拨弄是非,说湖北“新湘军”组建,所需粮草由粮台筹集,但官文却不让给“新湘军”供粮。原来这个丁守存曾因贪污公款被官文发现,敲诈他大部分家产才没有参劾他,他这次想借曾氏兄弟之手报复官文。曾国荃把这两事合起来考虑,大为恼火,决定向皇帝告发官文。

    曾国荃幕中无文吏,恰在此时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来湖北,遂同侄子商量拟稿。曾纪泽时年27岁,由于父亲的熏陶,已知官场之险恶,叔父之鲁莽。所以当即提出官文是满洲贵族,为太后和皇上所宠信,要弹劾他实非小事,最好先同父亲商量后再定。然而曾国荃却认为自咸丰八年复出后,哥哥的胆子越来越小,反而办不成大事,这次弹劾官文不该让哥哥知道,免被阻挠。曾纪泽只好按九叔提供的内容拟稿,最终稿成,列举了官文贪庸骄蹇、欺罔徇私、宠任家丁、贻误军政、笼络军机处、肃顺党孽等多款罪状,此折在襄阳郭松林营中发出。

    曾氏叔侄不甚明了弹劾官文的利害,写奏折的水平也无法与曾国藩相比,因此奏折过于草率,文字虽洋洋数千言,但语言欠斟酌,参劾内容尽管多是事实,但疏奏多不中肯。曾国藩闻到九弟具疏弹劾官文,深恐此举会遭大祸,赶紧从曾国荃手中要来底稿,看看奏言是否立得住脚,或可设法补救。看罢底稿,曾国藩立即写信给九弟,让他忍隐、克己、修身而自保自强,不要“在胜人处求强”,不要“因强而大败”,信中对儿子反复责怪,不该做出此等招非惹患之举。

    曾国荃读罢哥哥来信,方知事情的利害,但后悔已迟,只能等着事态发展。曾纪泽受责,赶紧离开武昌,避开是非圈子。

    正如曾国藩所料,曾国荃的奏折在清廷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尤其折中牵连军机处,说官文笼络军机处,军机处“故意与鄂抚为难”等,立即引起军机处的不满。军机大臣胡家玉面禀慈禧太后,说曾国荃诬告官文,指责军机,存心不良,所奏事情亦多不合,要求拟旨驳之。还说曾国荃指官文为“肃顺党孽”,更是凶险之词,要求照例反坐,治其诬陷之罪。这一参劾,给曾氏兄弟带来了极大的被动。

    慈禧只得让军机处派人去湖北调查,并给调查者一个钦差头衔。调查湖北督抚纠纷的钦差回到北京回奏时,把奏折所列各条全部驳回,要求朝廷下旨治曾国荃之罪。慈禧对此颇感为难,她一见奏折,就知事出有因,表面上是曾、官督抚相争,实则是满洲权贵与湘、淮头领发生矛盾。曾国荃背后有一大批湘、淮军阀,官文背后有一大批仇视汉官的满洲贵族。她既不愿惩处官文,也不想在需要湘、淮军为她打仗之时开罪这些军阀。

    在慈禧犹豫之际,曾国藩为解救被动局面,来了一个弟弟唱黑脸,哥哥唱白脸的策略,上密折保官文。

    正在慈禧太后思考如何处理之际,忽然接到曾国藩和左宗棠的两个奏折;一折密保官文,是曾国藩所上;一折说曾国荃弹劾官文一书,是当今第一篇好文章,以自己在湖广多年所见为证,指责官文种种劣迹,要求太后、皇上对官文惩处,以示朝廷公正。原来曾国荃弹劾官文之后,湘、淮诸大员频繁交换意见,大多认为曾国荃鲁莽,不该得罪权贵。李鸿章为曾国藩出一策,让他在此时拟折密保官文,请求清廷不要深究官文之罪,这样做可以挽回满贵对湘淮的仇恨,或可息事宁人。曾国藩本也痛恨官文,但迫于形势,只好照此办理了。但远在西北镇压回民起义的左宗棠,手握兵权,处于清廷不得不重视之地位,听到曾国荃弹劾庸劣卑鄙的官文,大感称心,于是在西北战场给朝廷上了那篇词气亢厉的奏疏。

    慈禧见湘、淮大将都表了态,只好从中维持“和局”,按照督抚同城不和的成例处理:把官文内调京师,以大学士掌管刑部,兼正白旗蒙古都统。官文调走,未加任何惩处。曾国荃仍为湖北巡抚,未加指责,使此事宣告结案。官文调走后,湖广总督由李鸿章担任,因苏抚一职暂不能脱离,调其兄李瀚章暂署湖督,让淮军首领李氏兄弟从中捡了大便宜。经曾国藩这一举动,暂时地渡过了这一危机。

    一个人获取成功性格就是把被动化为主动,把受制变成控制。曾国藩就是这么做的。

    借可借之人,借可借之力

    乘势而起,说的就是借人之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面对强大的对手,应该学会借人之势来镇住他,打掉他的张狂样儿。

    在现实生活中,“借人之势”一计普遍运用,其意是诱导同行或朋友之力战胜对方,以保存自己的实力。这是“损下益上”求胜之法,即自己退避起来,借自己以外的人、事和物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如借“名人效应”及借助各式各样的机会来使自己有所作为。

    “万事俱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