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灵活性格:动脑筋就会无往而不胜

    (二)灵活性格:动脑筋就会无往而不胜 (第2/3页)

,只欠东风”,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天时、地利,是指机会。在处事做人过程中,看准机会,抓住时机,借助于现有条件或现成的机会以达到目的的做法,就是“巧借东风”的妙用。

    “巧借东风”与“借梯登高”有相同之处,都是借助于外部条件获得成功,但二者又不尽相同。“借梯登高”强调的是借助他人之力而达到目的,重要的是自己创造机会;而“巧借东风”强调的是借助于外物,如自然条件、金钱等物质条件,便于利用现成的机会以达到目的。

    在处事做人过程中,借助于现有的条件和现成的机会而一举成功,是很不费力气的事情。

    运用这一妙计的诀窍在于以下两点:

    (1)机不可失,即首先要抓住机会。机会是难得的,故此才有切勿坐失良机的劝世良言。像赤壁之战中的曹军,就是由于没抓住机会,再没有胜利的希望了。所以,要想不失去机会,就应当在机会失去之前,仔细观察分析,随时做好准备。

    (2)巧借东风,即知晓机会,随时巧妙地加以把握。一直想当元帅的拿破仑,发现借助约瑟芬的力量可以争得远征埃及的机会,他便紧紧地把握住了这一时机,此举为他日后建功立业乃至为法兰西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应该善于借助各种有利条件,为我所用,从而增强自己的实力,为最后的成功奠定基础。

    获取成功性格非鲁莽之举,而是要巧借势力,节省自己的体力、智力、财力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曾国藩常采用的方法:借可借之人,借可借之力。

    在前面,我们谈到获取成功性格非鲁莽之举,而是要巧借势力,节省自己的体力、智力、财力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曾国藩常采用的方法:借可借之人,借可借之力。

    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曾国藩处事,确实讲借人之威,成己之事。

    清朝皇帝对汉人始终怀有戒心,胡林翼作为湘军主要领导者出任湖北巡抚后,清廷就命满人官文为湖广总督对其实行监视。官文、胡林翼两个家世、经历、才略、人品大有不同;又在非常时期,分为督抚,同在一城,同办一事,且所办之事,多非平时之例行公事,或无章可循,或有章不能循。这样,双方势必发生矛盾冲突,甚至决裂。这在平时,大多是官僚们个人之间的恩怨,但在当时,却意味着湘军集团是否接受监督,清廷控制使用湘军的方针能否贯彻的问题。如果两人不和,湖北将全部落入官文手中,湖南也将受到官文的控制。这样不仅两湖难以成为湘军集团地盘和战略后方,湘军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也将成为一句空话;而且湘军现有力量也会受到损害,进而危及两湖的安全。

    在十分关键的情况下,曾国藩致信胡林翼,让他给官文“面子”,如不是事关紧要,一定顺从,借其威重之名,方能行己之志。在上压下劝的情况下,胡林翼终于懂得官文的地位不能动摇,唯一的办法是与官文搞好关系,于是就改变作风,针对官文特点,大施权术,力求既尊重官文钦差大臣和总督的双重权势,又不束缚自己的手脚,其做法有以下三点:

    首先,竭力与官文建立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这方面清人记载甚多。胡令其母认官文宠妾为义女,使两家内眷亲密往来;自己也不时拜谒官母;与官文平时私函,略去官场礼仪,直呼之为“老兄”、“中堂老兄”。有的记载还说胡与官结拜为兄弟。其次,在公事上,则“专从里子切实讲求,而不占人面子”。即抓实权,坚持按己意埋头处理军政事务,而每遇可得美名、邀封赏,如“收城克敌”等事,则推首功于官文。在奏折信札中极力称誉官文“宽仁博大”,“仁厚公忠”,“能开诚心,布公道者,唯中堂一人”。再次,对官文贪污不仅视而不问,还每月以盐厘3000金,划作督署公费。此钱实则进入官之私囊。

    从1857年春至1861年,胡林翼病死,其间二人虽有矛盾,但胡林翼对官文使用外圆内方的方针还是坚持了下来。官文对此自然心中有数,但仍然做了积极的响应。据说胡林翼母亲来武昌,官文亲自带领文武官员去河岸迎接。其实,在胡转变以前,官对胡和左宗棠某些冒犯行动,则以含忍态度处之。如五年官文派人至湖南劝捐,结果被拒绝,且咨文很不客气。官文置之不较,自称“彼时若斗笔墨,或竟奏请圣训,徒失和衷共济之雅”,甚至表示不为此而怪罪骆秉璋、左宗棠,“不惟不咎秉笔者,即主政者亦并不怪”,俨然是一副“廓然大公,所见者大”的样子。对胡林翼更是慎之又慎,反复权衡。正如官文对幕僚所说“我辈之才皆不及彼”,“我无彼不能御敌”。这说明他深知胡林翼地位一动摇,就无人指挥湘军克敌制胜,他的种种地位和荣誉也就会落空,甚至身家性命也成问题。因之,他一直拒绝奏参胡林翼。现在胡林翼对他顿改旧态,他又有功可居,有誉可邀,有银可使,就一心依靠胡。正如薛福成所记,官文乐得“画诺仰成而已,未尝有异议”。这样胡林翼就大体上如曾国藩所说“乃独得少行其志”,“事无大小,推贤让能,多由抚署主政”。这种情况就像左宗棠在湖南那样,为当时“遐迩共知”的秘密。

    但是,官文并不是胡林翼的傀儡,正如曾国藩所说,官文“城府甚深,当胡文忠在时,面子上极推让,然占其地步处必力争,彼此不过敷衍而已,非诚交也”。

    改旧路,走新路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皮鲁克斯曾说:“性格保守的人,只是相信以前的陈规,不善于开拓新局面,所以总是重复过去。”进一步讲,保守的性格与成大事无利,因为做事不可墨守成规,因为条条道路通罗马。

    打破常规是成大事者必备的性格之一。没有这一点,一方面会阻止你的成功,另一方面,你只能是一个可怜虫!

    谈到模仿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很多人习惯模仿,不敢创新,或者说不愿意创新,是因为他们头脑中关于得失、是非、安全、冒险等价值判断的标准已经固定,这使他们常常不能换一面想问题。

    举一个例子,假如有一个人有100%的机会赢80块钱,而另外一个人是有85%的机会赢100块钱,但是有15%的机会什么都不赢。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会选择最保险安稳的方式——选择80块钱而不愿冒一点险去赢那100块钱。可如果换一面来设定这个问题,一个人有100%的机会输掉80块钱,另外一个可能性是有85%的机会输掉100块钱,但是也有15%的机会什么都不输。这个时候,人们都会选择后者,赌一下,说不定什么都不输。

    这个例子使我们明白,平时我们之所以不能创新,或不敢创新,常常是因为我们从惯性思维出发,以致顾虑重重,畏手畏脚。而一旦我们把同一问题换一面来考虑,就会发现很多新的机会,新的成功。

    其实许多最有创意的解决方法都是来自于换一面想问题,在对待同一件事时,从相反的方面来解决问题,甚至于最尖端的科学发明也是如此。所以爱因斯坦说:“把一个旧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来看是需要创意的想象力,这成就了科学上真正的进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麦克本意是想替自己找个新的工作,以躲开令自己讨厌的老板。但他的太太教他换一面想问题,就是替他的老板而不是他自己找一份新的工作,结果,他不仅仍然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摆脱了令自己烦心的老板,还得到了意外的升迁。

    怎样克服模仿的习性呢?这里我们想提出“换面”的问题:

    一些专家在研究汽车的安全系统如何保护乘客在撞车时不受到伤害,最终也是得益于换一面解决问题。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汽车发生冲撞时,如何防止乘客在汽车内因移动而撞伤——这种伤害常常是致命的。在种种尝试均告失败后,他们想到了一个有创意的解决方法,就是不再去想如何使乘客绑在车上不动,而是去想如何设计车子的内部,使人在车祸发生时,最大程度地减少伤害。结果,他们不仅成功地解决了问题,而且开启了汽车设计的新时尚。

    在现实的生活中,当人们解决问题时,时常会遇到瓶颈,这是由于人们只停留在同一角度造成的,如果能换一换视角,也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换一面考虑问题,情况就会改观,创意就会变得有弹性。记住,任何创意只要能转换视角,就会有新意产生。

    曾国藩力戒模仿他人路子治军,时常求变于以理学,独创一体,变化兵制。关于战争,曾国藩在治军方面有几点则非常卓越:(一)他不是战阵之才,却是治兵之才;(二)他不是成功的前线指挥官,却是英明的战略家;(三)他制定的基本战术方针有效。

    咸丰二年(1852)6月,曾国藩被派充江西乡试正考官。7月25日行至安徽太和县境,接母亲病故讣闻,立即改服奔丧回籍。8月抵家。这时太平军正围攻长沙。10月,太平军因长沙无法攻克,解围北上,连克岳州、汉阳,遂成燎原之势。11月,清廷下谕湖南巡抚,着传旨曾国藩,“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事务”。12月,曾国藩奉旨到长沙创练湘军。

    当时的正规军绿营兵不能作战,这是尽人皆知的。因此,他下决心破除旧军队陋习,改弦更张,创建一支诸将一心,万众一气的新型军队来。在咸丰二年降旨命曾国藩办团练时,各省先后都办团练,唯独湖南一省最为成功,这不能不说是曾国藩的个人意志和方法起了很大的作用。

    曾国藩练兵,从咸丰二年(1852)12月起,至咸丰四年(1854)正月止,历时一年余。他的湘军,特别与众不同。

    首先,湘军是书生和农夫的结合体。它的将,大多是书生。书生能带兵打仗,不由人不怀疑。但书生长期受孔孟思想熏陶,存廉耻,重气节,能誓死卫道,这是曾国藩选书生为将的着眼点。他选将的条件是:一是才能治民,二是不怕死,三是不计较个人名利,四是能耐受辛苦。而这四点又归结于要有忠义血性,否则,“终不可恃”。湘军的兵卒都是农夫,其募兵制度规定,必须是朴实而有土气的农夫,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衙门气的人,概不收用。农夫吃苦耐劳,湘军挖长壕、扎硬寨,不准穿有色衣服,只准着草鞋,种种规定,农夫都容易办到。同时,农夫朴实,没有受过革命精神感召的农夫,容易接受封建思想的灌输,这是曾国藩招农夫入伍的着眼点。就是这些不知战事的书生,带领粗经训练的农夫,战胜了强大的太平天国。这在当时和后来都被人们看成是一个奇迹。

    其次,湘军特别重视精神训练。曾国藩自称“训练之上,非战阵之才”。而他的训练,主要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思想教育和军纪教育。称之为“训家规”。宣称“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每逢三、八操演日,他必亲自下校场,“反复开说至千百语”,“每次与诸弁兵讲说至一时数刻之久,虽不敢云说法点顽石之头,亦诚欲以苦口滴杜鹃之血”,用以激励士兵“天良”。湘军兵营几乎成了一个大学校,以“四书”《孝经》为课本,“常教士卒作字读书,书声琅琅,如家塾然。又时以义理反复训喻,若慈父之训其爱子,听者潸然泪下”。

    有这样的思想教育做铺垫,就容易形成一种“死长尊上”、“明等辨威”的风气,所以,人们认为湘军是一支儒教色彩很浓的军队,是一支有思想、有主张的军队。这样的军队,再加上升官发财的激励,自然就胜多败少,一往无前了。

    在衡州练勇期间,形势剧烈发展。太平天国已定都天京,号称百万余众。江忠源战死庐州,武昌危在旦夕,清廷天天催促曾国藩发兵,曾国藩因水师未练成一再拖延。事后证明,此时练成的水师在镇压太平军的战争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咸丰四年正月二十八日,曾国藩率水陆军20000人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