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养身性格:明白与糊涂之间仅一线之隔

    (三)养身性格:明白与糊涂之间仅一线之隔 (第3/3页)

相待,而被他人认定为办事认真,一丝不苟。无论是在军营还是在朝廷做官,他都从早到晚不曾有稍微懈怠,即使是风雨交加的天气,抱病忧怀的时候,也常常是一听到鸡啼就起床,直到夜半才休息,几十年如一日。

    在大千世界,唯有真正“内圣”的人才能获得成功,唯倔强至诚才能收到实效。取巧和虚伪,固然可以取得一时的便宜,但终究必定是失败的。曾国藩的一生事业,就靠着“内圣”二字而成功。

    曾国藩生在湖南山间,亢直的性格,使得他去“伪”而崇“拙”。他的“诚拙”的态度,不但帮助他事业的成功,并且能变化他人的气质。

    李鸿章是他的学生,其才气被曾国藩所赏识,并且自以为所不及,但他那种江南人的虚伪性,远非质朴的曾国藩所能看得过。他看出李鸿章的才干可用,而浮巧为其弱点,所以当李鸿章第一次进入曾国藩幕府时,曾国藩便拿出他的“内圣”之法,磨砺起学生来。

    后来李鸿章的功业,未尝不是他老师一番苦心所造成。

    所谓“内圣拙诚”,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埋头苦干”,就是多做实际工作,不做口头宣传。这虽不能完全包括“拙诚”二字的意义,但它的精髓就在于此,所以专说大话而不知埋头苦干的人,是曾国藩所最瞧不起的。而他的湘军首领,都是些不善于说话的人,他认为湘军之所以能胜利,皆取决于此——“内圣拙诚”。

    △曾氏戒傲性格之解密:

    戒傲之法——乐于接受他人批评曾国藩力戒做人有傲性,认为“傲”字能让人处于一种盲目自大、拒人批评的状态之中。他在自己的家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道理:做人应当戒傲,其有效方法是接受别人的批评。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批评与被批评的关系。有些人极不情愿接受被批评,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会气不打一处来,因此,能否接受被批评成为许多人的是否能够除傲的一大障碍,从中可见其心胸是否敞亮。

    有人说,每个人一天起码有5分钟不够聪明,智慧似乎也有无力感。一般人常因他人的批评而愤怒,有智慧的人却想办法从中学习。与其等待对手来攻击我们,倒不如自己主动接受批评。对手对我们的看法比我们自己的现点可能更接近事实。

    这里告诉你一个故事,故事主人公的名字是豪威尔,他深谙做人艺术。

    1944年7月31日,豪威尔在纽约大使酒店突然身亡的消息震惊了全美。华尔街更是骚动,因为他是美国财经界的领袖,曾担任美国商业信托银行董事长,兼任几家大公司的董事。他受的正式教育很有限,在一个乡下小店当过店员,后来当过美国钢铁公司信用部经理,并一直朝更大的权力地位迈进。

    豪威尔先生在被问及成功的秘诀时,曾说:“几年来,我一直有个记事本,登记一天中有哪些约会。家人从不指望我周末晚上会在家,因为他们知道,我常把周末晚上留做自我省察,评估我在这一周中的工作表现。晚餐后,我独自一人打开记事本,回顾一周来所有的面谈、讨论及会议过程。我自问:‘我当时做错了什么?’‘有什么是正确的?我还能干什么来改进自己的工作表现?’‘我能从这次经验中吸取什么教训?’这种每周检讨有时弄得我很不开心。有时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莽撞。当然,年事渐长,这种情况倒是越来越少,我一直保持这种自我分析的习惯,它对我的做人艺术帮助非常巨大。”

    一般人常因他人的批评而愤怒,有智慧的人却想办法从中学习。诗人惠特曼曾说:“你以为只能向喜欢你、仰慕你、赞同你的人学习吗?从反对你的人、批评你的人那儿,不是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训吗?”

    在别人抓到我们的弱点之前,我们应该自己认清并处理这些弱点。达尔文就是这样做的。当达尔文完成其不朽的著作——《物种起源》时,他已意识到这一革命性的学说一定会震撼整个宗教界及学术界。因此,他主动开始自我评论,并耗时15年,不断查证资料,向自己的理论挑战,批评自己所下的结论。

    如果有人骂你愚蠢不堪,你会生气吗?愤愤不平吗?我们来看看林肯是如何处理的。

    林肯的军务部长爱德华·史丹顿就曾经这样骂过总统。史丹顿是因为林肯的干扰而生气。为了取悦一些自私自利的政客,林肯签署了一项调动兵团的命令。史丹顿不但拒绝执行林肯的命令,而且还指责林肯签署这项命令是愚蠢到了极点。有人告诉林肯这件事,林肯平静地回答:“史丹顿如果骂我愚蠢,我多半是真的笨,因为他几乎总是对的。我会亲自去跟他谈一谈。”

    林肯真的去看史丹顿。史丹顿指出他这项命令是错误的,林肯就此收回成命。林肯很有接受批评的雅量,只要他相信对方是真诚的、是有意帮忙的。

    你我也应该欢迎这样的批评,因为我们不可能永远都是正确的。连罗斯福总统也只敢期望自己能在4次里面,有3次是正确的。当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坦承他的结论99%都是错误的。

    法国作家拉劳士·福古曾说:“敌人对我们的看法比我们自己的观点可能更接近事实。”

    这句话非常正确。可是被人批评的时候,如果不提醒自己还是会不假思索地采取防卫姿态。不管正确与否,人总是讨厌被批评,喜欢被赞赏的。我们并非逻辑的动物,而是情绪的动物。我们的理性就像在狂风暴雨的情绪汪洋中的一叶扁舟。

    听到别人谈论我们的缺点时,想办法不要急于辩护。因为每个没头脑的人都是这样的。让我们放聪明点,也更谦虚一点,我们可以气度恢宏地说:“如果让他知道我其他的缺点,只怕他还要批评得更厉害呢!”

    现在提出的是另一个想法:当你因恶意的攻击而怒火中烧时,何不先告诉自己:“等一下……我本来就不完美。连爱因斯坦都承认自己99%都是错误的,也许我起码也有80%的时候是不正确的。这个批评可能来得正是时候,如果真是这样,我应该感谢它,并想法子从中获得益处。”

    美国一家大公司的总裁查尔斯·卢克曼曾经用100万美元请鲍伯·霍伯上广播节目。鲍伯从不看赞赏他的信,只看批评的信,因为他知道可以从中学到一点东西。

    福特汽车公司为了了解管理与作业上有何缺失,特地邀请员工对公司提出批评。

    有一位香皂推销员,常主动要求人家给他批评。当他开始为高露洁推销香皂时,订单接得很少。他担心会失业,他确信产品或价格都没有问题,所以问题一定是出在他自己身上。每当他推销失败,他会在街上走一走,想想什么地方做得不对,是表达得不够有说服力?还是热忱不足?有时他会折回去,问那位商家:“我不是回来卖给你香皂的,我希望能得到你的意见与指正。请你告诉我,我刚才什么地方做错了?你的经验比我丰富,事业又成功。请给我一点指正,直言无妨,请不必保留。”

    他这个态度为他赢得许多友谊以及珍贵的忠告。想知道他的发展吗?他后来升任高露洁公司总裁,高露洁公司是当代最大的香皂公司。他就是立特先生。

    只有心胸宽大的智者,才能向豪威尔、林肯、立特等看齐。四下无人时,你何不扪心自问:自己到底属于哪一种人?记下自己做过的错事,提出自我批评。既然我们并非完美之人,何不欢迎那些建设性的批评?不明白这些,你就难以戒掉身上的傲气,不可能成为受人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