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夜奔县城总督府 千年漕运振淮扬

    第15章 夜奔县城总督府 千年漕运振淮扬 (第2/3页)

趁着夜色从河下竹巷街出发,穿过了半个县城终于来到了县城中心所在。

    “小龙你知道吗?南有苏杭,北有淮扬。我们淮安府很有名,山阳县更有名。”

    走累了的沈少爷坐在总督府对面的条石上,他如数家珍讲起了历史,明朝时淮安兴盛因运而来,因漕运而来。

    隋朝开通大运河后,历朝皆有利用大运河实施南粮北运,至永乐帝迁都北京,大量人口被裹扶至北方贫瘠之地,造成的巨大粮食缺口,只得依量南方各省粮食主产区供应。

    由此,漕粮运输制度被确立,并设官治漕,勋贵平江陈煊任漕运总兵官,成为首任治漕官,而担负漕运重任的大运河成为了明王朝的生命线。

    山阳城南北中轴线上,镇淮楼的北面,一路之隔的是总督漕运部院遗址。漕起始,淮安并不是治漕官衙门所在地,直至明景泰二年(1451年),督察院右金者御史玉站成为首任漕运总督,驻节淮安,开启了文宫理漕的时代,淮安则迎来了四百多年兴盛的开端。

    漕运总督驻节淮安起始,后任漕运总督凌云翼将其总督府迁至现址,自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建成起一直是历朝淮安各级官府所在的建筑群,也迎来了它的辉煌。此后历代漕运总督不断增修扩建,盛极一时。

    据明天启《淮安府志》记载,彼时漕运总督署有“大堂五间,中厅五间,大楼五间,后厅五间,耳房东西各三间,门厨房七间,案房东西共六间,书吏房二十余间,皂隶房东西五间,工字厅三间,中厅,东西花因耳房四间,花亭三间,亭东耳房四间,大堂西院一宅计十五间,东、西耳房厢房穿廓共三十间,水土神祠三间,黄宾馆三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