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抱剑小童七娘

    1 抱剑小童七娘 (第2/3页)

   七娘回了神,这会儿倒矜持起来:“文酒之宴,宾客未到,不能吃的。”

    这话听着耳熟。

    前阵过洛阳,李白刚跟裴氏几位友人约了文会。

    所谓文会,也叫文酒之宴②。唐人大大小小的宴席不少,文酒之宴则是文人学士们在夜间举行的饮宴作文的活动,有时将这宴席设在船上,便可称为“船宴”。

    李白张罗的文会,自然是喝酒作诗为主。

    长天无云,烛火熄灭,在月色清光照耀下,岭南的灵溪酒无声勾着李白的酒魂,叫他忍不住偷喝了一壶。

    也就一小壶!

    就被七娘拿这话鄙视了。

    想到此处,李白不禁摸摸鼻子轻咳两声。

    “咳,今日不是宴会,来人是安陆本家一位从弟,与咱们同宗同族,不是外人。”李白想了想,似乎怕怠慢对方,又补充道,“这些菜再不吃就要凉了,待会儿人到了,再请店家添新菜,不碍事。”

    七娘腮帮子鼓起,觉得有些破费。

    她知道,师父家中从商,乃是剑南道绵州一带的富户③,因而大手大脚惯了。要不怎么能腰缠三十万贯下扬州,一路吃喝玩乐救济帮扶,才刚到扬州,钱就少了一半呢。

    这要是都花光了,可怎么办?

    小女娘有烦心事,眉头蹙成了团。反观李白倒像个没事儿人,给七娘舀了鱼蟹,又特意添了菜叶递过去。

    碗碟里头,鲈鱼肉白,菰菜嫩黄,糖蟹那层透亮的壳便更叫人流口水了。

    七娘登时又开心起来。

    她一向好哄,给口好吃的就灿烂。

    小女娘的腮帮子重新鼓起来,这回全是被好吃的塞满了。

    她尝尝这个,品品那个,吃到糖蟹时,眼里的小星星霎时漾起,都快要溢出来。

    “就知道你喜欢这个。”李白又给夹了只蟹,“可惜如今才五月,不是吃蟹的好时候。若是等到六月黄,那才叫人间至味!”

    七娘才不管几月黄呢。

    小孩子对甜食向来没什么抵抗力,而且这蟹上的糖粒子竟是白色,比饴糖和蜜都要好吃!

    瞧见七娘好奇的不行,李白笑着解释:“这是白糖,以天竺(印度)蔗糖改色所制。”

    贞观年间,王玄策出使天竺,带回了蔗糖制糖巧匠。之后,向来喜甜的扬州人见印度糖色泽淡黄,便多次进行改良,才有了色白如雪的“白糖”④。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里头,还有白糖做药引子呢。

    七娘对甜食喜欢得紧,还想再吃一只蟹,却被李白拦住了。两人僵持着,谁都不想退一步,食箸便在桌上斗起来,过剑招一般直叫人眼花缭乱。

    竹帘被夜风吹动。

    有人立在屏风一侧,围观半晌后笑出声来。

    李白侧目望去,是那位安陆本家的从弟——李幼成⑤到了。

    李幼成刚及弱冠,还带着些少年气,朗声打趣道:“十二郎每每来信,总说收了位高徒,今日一瞧,果真非同凡响。”

    七娘最爱听人夸,闻言双眼弯成月牙,尾巴都要翘上天了。

    李白也被逗笑,拎起七娘迎上去:“十七郎,别来无恙!”

    七娘被提溜着,只能手脚并用乱蹬一气,抽空还要打量那位不认识的小郎君。然后鹦鹉学舌:“十七郎,别来恙!”

    李幼成一怔,登时哈哈大笑起来。

    李白也用食指点了点她脑门:“瞎学,你得叫……十七叔。”

    七娘扁扁嘴,磨磨唧唧开始装聋。

    她才不傻,叫了这一声,往后还有无数的叔伯婶娘,不若都唤一声“郎君娘子”来的方便。

    对小家伙而言,大唐的称呼里头藏着门门道道,实在麻烦。就譬如这出生名相对来说最为私密,轻易不告知于人,一般仅能家中长辈称呼。而与同辈兄弟或友人间,则多以族中行次来称呼。

    像李白,他在同宗一辈排十二,朋友便都称呼一声“李十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