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013

    13 013 (第3/3页)

薯、土豆才不饿肚子的。说不定他们还有更好的东西,只是传教士们不舍得带过来。”

    “他们能有什么好东西,不过是些奇技淫巧。”康熙不屑道,他对这些的兴趣,就像有些人喜欢养花逗鸟一样,没太当真。

    胤祉觉得自己作为哥哥,还是得说点什么,下西洋费时费钱还危险,只为了对西洋的好奇跑一趟实在不值。去一趟总得带回点实际的利益,汗阿玛才愿意。“听说南方有不少人和洋人做生意,那些洋玩意卖的老贵,如果我们派些匠人去西洋,把他们的技术都学会,以后就不用花那个冤枉钱买他们的东西了。”

    康熙若有所思,洋人的东西并不复杂,像那个西洋钟才传入没多久,内务府的匠人们就仿造出来了。如果让他们去西洋走一趟,三五年应该就能把他们的技术都学过来。“那万一派去的匠人不回来了呢?就像南大人他们,以后也没打算回去。”

    胤祺道:“跟他们说,学成回来可以做官。”

    这还是他从话本里看到的,大清后来也派好几批学生去国外读书,学成归国后当了官,只是为时已晚,大清已经落后了。

    胤祺不知道西洋现在是个什么样子,兴许那些厉害的东西还没发明出来。但早点去总没坏处。

    胤禛眼睛一亮,看向胤祺,五弟好聪明。

    康熙也颇为赞赏地点了点头,老五最近聪明许多,大概是快开窍了。他就说,他的儿子里不可能有笨蛋。康熙道:“学洋文的事儿朕回头和南大人商量商量,至于派人下西洋么……”这可不是件小事,更要仔细斟酌了。

    打发走他们三个,康熙随手翻了翻最近在背的英文单词。

    英文和满文形式有点像,学起来不难。给阿哥们安排上倒是简单,只是之前不觉得洋文有多重要,也就一直没安排。

    但老四说得对,其他的小孩要考科举,自然要以四书五经为主,皇子们不用走仕途,读四书五经只是为了了解儒家思想,用不着学得多深,完全可以省下精力学一学洋文,还有西洋所谓的“数学”、“科学”。

    以后若是真的派了匠人或八旗子弟去西方留学,总该有人能管理他们,因此,皇子们学习这些是很有必要的。。

    前几天俄罗斯使臣送来了求和书,让他们从尼布楚撤兵。之后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交涉,这中间因为语言不通,还得荷兰的传教士在中间当翻译。

    要是他们大清多几个懂外务的官员或皇子。在这件事情上也不至于这么被动了。

    次日,康熙就召见几名大学士,商量起派人留洋的事情。康熙打算选三批人学习西学,一是皇子和宗室子弟,二是八旗子弟,三是会手艺的匠人。分别从官学、国子监和内务府包衣中选拔。

    户部第一个反对,表示培养人才的费用加上送他们下西洋的费用,远远大于他们能给朝廷带来的回报。现在国库可不富裕,没必要折腾这种没用的事儿。

    康熙早料到户部会反对,大手一挥:“知道国库没钱,从朕的私库拿银子。”

    皇上拿自己的钱折腾,官员们也就无话可说了。

    康熙又专门召见了官学、国子监和内务府的官员商议选拔标准,国子监祭酒鄂拜提了好几条让康熙满意的建议。

    鄂拜虽是满人,却是靠科举一步步考出来的,身上一股儒生的清正之气。康熙还挺欣赏他。

    商议完这件事,康熙就和鄂拜闲聊了两句,这才知道他的三子鄂尔泰比胤祺小一岁,已经开始读四书五经了,聪明好学。

    康熙能从鄂拜的话中感受到他对这个儿子十分满意,于是心念一动,让鄂拜明日把鄂尔泰带进宫来瞧瞧,若是真如鄂拜所说,倒是可以给胤祺当哈哈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