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授田

    第三十九章 授田 (第2/3页)

全被他贪了去?我们又怎么相信你?”还是有胆大的开口发问。

    “问的好!只是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因为有些话,我现在不能跟你说。我只能跟你担保一点,我会在这里待上很久很久,久到你们都不一定能看得到下一任了。至于我说的这些你们愿意不愿意相信的问题……”贾旭走到张世杰身边,“唰”的抽出他挂在腰间的宝刀、接着又“唰”的插了回去,之后侧过脸看着人群,用一种玩味的语气说道:“你们除了相信我,还有别的选择么?”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众人在此等情势下,确实除了相信贾旭,也无可奈何。

    好在城中自己有田的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人或者无田,或者给大户当佃户,本也没有地契。全县土地缴公,再统一分配授田,乍一听惊世骇俗,细想想好像也没什么损失。一样是没有地契,租别人的地种,从公家手中租和从大户手中租,又有什么区别?从公家手中租要交的租子貌似还要更少些。

    见众人慢慢想通、情绪渐稳,贾旭回到座位上,宣布具体的授田规则。

    昌化军将面向全县招募人员,重建几只队伍,应募者优先授田。

    首先是兵马。原先的几百个凑数的老弱病残,全数遣散,重新招募青壮入伍,员额一营五百人,营指挥由张世杰担任,从贾旭的亲卫营中抽调五十人来担任各级将校官。待遇方面,月俸实发铜钱,口粮、春冬衣、酱菜钱、三节(寒食、端午、冬至)赏赐等一应如常。应募者每人另授上田二十五亩,由家属实领。

    其次是新建巡捕营,员额二百人,营指挥为王文军,再从亲卫中抽调十人任基层武官。该营不属昌化军,而是隶属于昌化县,负责县内日常巡查、治安、缉盗等事。俸禄参照前州衙衙役标准。应募者每人另授上田二十亩,由家属实领。

    第三是以贾旭从寿春一路带过来的十二名工匠为核心,建立工匠营,员额一百人,营指挥为金鸿超。要求应募者各有一技之长,包括但不限于采矿、采石、炼铁、营造、木匠、制皮等等。俸禄一如大宋通行标准。应募者按技术高低各授上田十五亩至三十亩不等,由家属实领。

    以上诸营俸禄,严禁任何人以任何理由拖延、克扣,违者一律军法处置。

    厅中众人听着听着,开始互相用眼神交流,进而逐渐轻声讨论起来。坦白地讲,贾旭给的条件确实很优渥。有宋一代,当兵的军饷待遇其实不低,宋理宗时期,一名普通士兵一年的费用要超百贯,这也导致南宋为了对抗北方蒙古的军事威胁而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几乎拖垮了国家财政。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上,却弊端丛生。首当其冲的就是克扣军饷,岳飞的岳家军可能是整个南宋时期唯一一个足额发放军饷的军队,就算同为中兴名将的韩世忠都做不到。而像昌化军这种天高皇帝远、没人管的地方,更是猖狂到不可想象。朝廷给每个士卒每年按标准发放五十贯钱、五十五石米,经过中枢、地方、军将、指挥层层克扣,最后落到士卒手中的十不存一。

    除此之外,由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应募当兵者,绝大多数家里并无田地,当兵的军饷就是全家唯一收入来源。就算军饷足额发放,用来维持一大家子的生活本也紧紧巴巴,何况克扣?

    所以原南宁军的军营里俱是些实在没地方可去的老弱病残,青壮早跑光了。将官也不管,毕竟再克扣,也比不上直接吃空饷来得爽利。

    如果贾旭真的能做到不克扣军饷,足额发放,同时还给家属授田,那当兵就从一个人人避之不及的祸事,瞬间变成了让人趋之若鹜的好营生!

    众人渐渐觉得,这个年轻人的嘴脸,好像也没那么可憎了。

    只是贾旭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