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石碌

    第四十二章 石碌 (第2/3页)

严格来说,所谓的行军拉练,只是个幌子。他此行的目的地,是他自来到岛上之后就一直筹备要去的。甚至他之所以选择琼州岛上的昌化军作为自己的根基之地,这里就是主要原因之一。

    原本的计划是等年底准备更充分些之后再去的,现在因为流放女眷扰乱军心的缘故,让行程提前了些。好在必要的一些物资都已由前些日的补给船队运到,此时去也不是不行。

    贾旭带领二十名亲卫、新兵营的五百士兵、工匠营的二十名工匠、医护营的十名护士和原南宁军中的三十名峒丁,总共近六百人,由昌化城启程,每日天不亮就起床收拾行装,待到太阳初升,全军即便出发。行进途中全副武装,要时刻保持队列严整,还要兼顾着运送干粮、辎重的车队,速度实在是快不起来。而行至未时末就要停止,赶在天黑前就地完成安营扎寨、埋锅造饭。

    贾旭这支队伍中暂时还没有专门的炊事兵,都是架起锅来乱煮一气,加之这个时代也没有后世那么多种类的调料,唯一的就是粗盐,咸味里还带着苦。如此做出来的饭菜是何味道可想而知。好在大家之前都是苦哈哈,早就吃惯了,好歹是盐。以前在家里时,盐也是吃不起的,都是用布在醋缸里泡,煮饭时再把布条扔到锅里借味,那就不止是苦了,如今有粗盐吃,又有什么好挑的?贾旭也没有搞特殊,每天和士卒在一个锅里吃饭,然后心下默默决定,回去之后就要抓紧把炊事兵制度建立起来。

    如此向西南方行了七日,最初两天,每日只能行约二十里。随着大家逐渐适应行军节奏,同时提高了每日安营扎寨的速度,也就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赶路,最后两天,每日已经可以行约三十里。

    这样总共走了一百七八十里路,终于到了此行的目的地——昌江。

    当然,昌江是后世的地名,而此时的当地,还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也没有名字,起码没有汉名。

    但这一切却阻挡不了贾旭找到这里。这个地方,贾旭在后世无数次的来过,因为贾旭曾是后世的一名资深钢铁冶金从业者,而这里在后世叫昌江县石碌镇,是国内品质最高的富铁矿——石碌铁矿的所在地。

    中国是个铁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然而,铁矿石的品位却普遍较低,平均品位仅为34.50%,且不说与巴西、澳大利亚等铁矿石平均品位高的地区相比,就算与世界平均水平的46.7%相比也相差甚远。而石碌铁矿的平均品位是51.2%,最高品位能达到69%,几乎是国内唯一一座高品位富铁矿。

    站在山间,看着远方那些后世已经被削平、而如今依然完好地立在那里的羊角岭、保秀山、正美山、枫树顶、红山头,贾旭激动得几乎要唱出声来。

    但他依然努力平复下自己的心情,让队伍就地扎营,休息了一日。第二天一早,他终于带着部分亲兵、工匠和峒丁,爬上了北侧的山头。

    看着山顶上露出地表的成片的黑得发亮的石头,宽约半里,自北向南绵延二里多,贾旭的心中满是欣喜,而随行的工匠则是惊为天人。他们随便从地上捡起一块,入手沉甸甸的,比一般的石头要重得多,再看色泽材质,正是品质极高的铁矿石。

    军使大人真是神了。

    古人找矿主要靠几种方法。第一种是源自于战国《管子·地数篇》的总结,通过矿苗和矿物的共生关系来寻找矿床,所谓“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金”。第二种是源自南北朝时的《地镜图》,通过地表植物的表象寻找地底矿藏,所谓“山上有葱,下有银;山上有薤,下有金;山上有姜,下有铜锡;山有宝玉,木旁枝皆下垂”。而第三种就比较神妙了,那就是看风水,用风水探矿被称为“第九门”,也就是采金门,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