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轨道

    第四十七章 轨道 (第2/3页)

炉建在石碌,但是综合各方面考虑,最后还是决定把矿石拉回来炼。如果是在石碌当地炼铁,也一样要将成品运到昌化来,而且还要将原料焦炭从昌化运到石碌去,这一来一回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也不比将铁矿石运过来要省多少。

    而且若是在石碌炼铁,则后续铸造各种铁器的相关工艺步骤也势必要放在石碌进行,这样他们不仅需要维持相当数量的匠师在当地,还需要更多数量的人来保障他们的生活,给他们洗衣服做饭,派兵保卫他们不受周围黎峒袭扰。这么一波又一波地把人填进去,就相当于要在那边的荒郊野岭里再造一座城,这已经超出了此时贾旭的能力极限,也与之前的规划背道而驰。

    贾旭之所以把原南宁军的三县并作如今昌化军的一县,顶着南面二县人的骂将他们迁来昌化,就是因为人口本就太少,又分散各地难以形成合力。还是要把力量都集中到一处,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

    而且因为地势的原因,从石碌到昌化多为下坡,运矿石时更省力;从昌化到石碌则相应的多为上坡,但返程的马车只需携带少许粮食和补给品,总比运送矿石要轻得多。

    所以算来算去,还是在石碌当地采矿,然后将矿石运到昌化来炼制,最为划算。

    当然,最终说服张世杰的,还是贾旭的那一句话:“这点铁算得了什么,石碌那里,可是有无数的铁山等着我们把它们搬回来!”

    取得了麾下诸将的支持之后,贾旭便立刻开始了轨道的铺设工程,并再次动员了全城之力。

    接收了第二批流放人员的流徙营,人数已经近五千。贾旭自然不会让他们留在昌化干待着发牢骚,而是被打散在原流徙营中。再分为几部分,随各营做工。而为了安抚他们,贾旭承诺本次工程结束后,第一批流徙罪民中表现良好者,结合前期情况,可以为其脱罪,转为昌化军籍下良民。这种承诺换做别人来说,当然是没人信的。朝廷判的流放,你一个区区县军军使,有何资格说“脱罪”二字?但贾旭身为贾似道之子,自然就很有些说服力,也成了他们拜托目前生活的唯一希望。

    那些已经习惯了流徙营的管理和每日做工的人,甚至自发地帮助管理起新来的流徙罪徒,生怕他们满腹牢骚、拖拖拉拉、暗地使坏,连累得自己一起受责罚,错失了此次转为良民的机会。如此一来,大大加快了新流徙罪民融入的速度和工作的效率。

    新兵营在前开路,带着一部分流徙营平整地面。前次的拉练已将路线规划完毕,此番他们的任务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好在琼州岛西北地势相对平坦,从昌化到石碌,沿途除了有几条不大的河流外,并无什么崎岖的山脉。

    主要的工作量在中间的工匠营。他们指挥流徙营在附近的密林中砍伐树木,然后将树干切割成长短粗细相近的木段,埋入土中,最后将铁制轨道钉在木段上。

    这种简易的枕木,在岛上潮湿、多雨的气候下,势必会腐坏、变形。只是后世的标准枕木,多采用红松、落叶松、马尾松、云杉、冷杉等坚硬而富有弹性的树种,却非岛上所有,而且还要经过干燥、打磨等诸多复杂的处理工艺,时间上也不允许。只能是先挑岛上多见的椰子树、木棉树,然后在周围多填碎石、在轨道外侧再挖两条引水沟渠,来减缓树木腐败变形的速度,并期待于日后勤加维护了。

    而余下的以妇孺为主的流徙营,则负责随工程的推进,沿途每日修建营寨,并利用已铺设的轨道往来运输粮食补给。

    医护营自然是负责施工中受伤人员的急救处理。就连巡捕营都抽调了大半的人马参与了工程建设,除维持数千人的队伍的治安之外,贾旭还要他们在轨道沿线每隔二三十里就要择一地,设立一处巡捕房,留一小队人马驻守,每日来往巡查路线,防止轨道被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