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长街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五十三章 长街 (第1/3页)

    陆秀夫似不欲与他辩经,也未再多言,只是缓缓前行。贾旭也没有再多说,陪在一侧,也不带护卫,二人默然踱步于昌化县城之中。

    此时已是入夜,昌化城中却有些热闹。与寻常县城烟花酒巷灯火通明、其他地方漆黑一片不同,不长的主街周围,各家店铺都亮着光,细看去,也无非就是售卖些糕点、小吃或是小商品。

    寻常人不明所以,陆秀夫却明白这意味着什么。要知道在当时,即使是最便宜的白桦皮包裹的蜡烛也要二十文一支,而店铺要营业,只点一支蜡烛显然是不够的。似这般一条街都是明亮的烛光,又要点多少根蜡烛呢?若是临安的销金窟,恩客豪富一掷千金,自然不差这仨瓜俩枣,可这些临街的杂品小店、苍蝇馆子,一晚上点个五六根、十几根蜡烛,就要花上一百至数百文,那每晚不做个几百上千文的生意,根本合不来。

    几百文什么概念?从九品的县主簿、尉,年俸五十贯,换算到每天也不到一百四十文,从五品的诸州刺史,年俸一百九十贯,换算到每天也不过五百多文。

    当然官员的收入不止俸禄,宋代官员待遇尤好,除年俸外,还有禄米、绫、绢、绵、薪、炭、盐等等供给,各种灰色收入更是不胜枚举。但是几百文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已经是个不小的数目了。

    贾旭陪着陆秀夫在街上走着,见他四处观望,最后目光落在街边一处混沌(也就是馄饨)摊上,许久没有挪开,于是开口问道:“君实先生坐了一天的船,怕是饿了吧?要不我们先在街边吃点东西?”

    陆秀夫点了点头,说了个“好”,便径直走了过去。

    这是个再寻常不过的混沌摊。身后的小门房许是摊主的住家,摊子却摆在屋外的街旁,一个柴火灶上的大锅正烧着水,旁边的案几上,摊主夫妇正在忙碌着。当家的用菜刀“当当当”的剁着馅,妇人则在一旁擀皮、包混沌。小摊只点了两支蜡烛,一支就摆在案上,不然也不好干活,另一支摆在旁边的客桌上,此时还未有客人,只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伏在桌上,借着烛光在看书。

    摊主见二人过来,开口冲着贾旭说道:“客官今日下工了?”

    陆秀夫闻言不明就里,贾旭也只是笑了笑,说了句:“来两碗混沌。”

    “好咧,二位客官且坐,稍等片刻便来。”说完便将桌上已包好的混沌放入锅内。

    贾旭拉着陆秀夫坐在一旁的桌子上,介绍道:“这家摊主祖上是江西人,只有笋蕨这一种馅料,味道倒是十分地道。我有时晚上无事,也会来吃上一碗,却不知君实先生是否吃得惯。”

    陆秀夫答道:“朝士半江西,江淮亦多有江西馆子,只是未曾尝过此等小食。”

    贾旭笑道:“那便尝尝。这是用竹笋和蕨菜拌着酱料入馅,味道极鲜美,吃完之后再饮杯花茶,更是无比的享受。”

    陆秀夫对混沌的味道不甚关注,而是开口问摊主:“老丈祖上江西,却为何到此地营生?”

    “嗨,还能因为啥,犯事儿了被流放了呗。”摊主说道。“客官不是本地人吧?这昌化城里天南海北的人都有,听口音是听不出本地外地的,但听你这么问,就知道你定是外乡而来。这话可不要再随便问别人,你问十个人,九个半都要答是因为祖上犯罪流徙而来,遇见脸酸的,怕不是要挨打。”

    陆秀夫说了一句“是晚生冒犯了”,然后转头看向一旁正在读书的少年,开口问道:“你读的是什么书?”

    少年抬头看了他一眼,然后将书皮翻过来在他眼前晃了晃,口中答道:“胡明仲(胡寅)的《叙古千文》。”

    陆秀夫点了点头,说道:“朱子(朱熹)评此书‘叙事立言、昭陈法戒,实有春秋经世之志。’少年人挑此书蒙学,着实好眼力。”

    那少年却用一种看傻子般的眼神看着他,用那个年纪特有的不恭语气说道:“这哪是我挑的?是我们贾军使贾大人挑的。除了这个,还有王应麟的《三字经》、汪洙的《神童诗》,书院里的先生每日教我们背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这时摊主已经端了两碗煮熟的混沌过来,一边放在桌上、说着“二位客官慢用”,一边责怪着少年:“快闭上你的嘴。贾大人设书院,白白教你读书识字,还供你早午两餐,菩萨一样的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