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6章 佳青出山,夺嫡之争

    第一卷 第6章 佳青出山,夺嫡之争 (第2/3页)

是有几位同道与老夫惺惺相惜、时常多有来往,在下学识远不如淳于兄,若贸然出仕,只怕助益甚微啊!”

    听了这段话,赢长生觉得杨硕说的看似谦词,实则在试探自己。

    前面说周游各地,肯定是六国。然后回到关中隐居,这说明什么?

    无非是杨硕在周游各国时,没有找到一份满意工作,对求职条件不满意。

    要么是看不到六国有前途,随时会被秦国所灭,索性就躲回家里种田。

    诸葛亮可不就是这么干的吗?

    至于为何秦国五次征召不出,可能是秦国崇尚法家,与杨硕所学的儒家有所冲突。

    杨硕在士林之中的人脉交集网颇广,要知道这个年代,没点真才实学的士人,可没资格自号的。

    既然能自号“佳青先生”,可不是自己吹出来,而是士林中人一致认可之后,才能有如此尊号。

    这样也是间接地在透露自己的实力。

    最后是杨硕比较关键的一句话,在赢长生看来,对方看似谦词,实则在试探出仕条件。

    看样子,自己想请这老家伙出山,着实要费一番脑细胞了。

    沉思了片刻,嬴长生再次作揖道:"先生既然已知家父乃儒学弟子,也应知当年先帝焚书,家父不惧先帝之威,大胆为此举上疏,才遭贬至九原监军。

    如今先帝驾崩,帝位即将旁落他人。如先生能助我父登基,家父必定重儒轻法,先生也必将是我大秦的从龙之臣。”

    说完,赢长生赶紧把头又伏在手背上,假装施礼,不让自己的表情被对方看出端倪。

    自己这番话,如果按照后世的说法,那就是给对方画饼,也不知道用来对付古代人,到底管不管用?

    一个重儒轻法、一个从龙之臣的诱惑。

    杨硕听了之后,脸色微变,良久才叹息一声:"罢了。我杨氏一族,偏安秦地久矣,才得以不受战火所祸。秦亦敬我杨氏为姬氏之后,多年来庇佑有加、宽容有度。

    在下如再不出仕报效,实在有违圣人教诲。"

    嬴长生再次拜道:“先生大义。"

    .....

    咸阳城。

    昔日繁华喧嚣的城市,此时已换成一片素缟和寂静。

    关中更是家家户户挂上丧绫,人人头缠麻巾。

    能有资格让百姓为其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