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长乐县城

    第十章 长乐县城 (第2/3页)



    谢瑛忽然开口:“爹娘,良粟还小,我想让他去学堂念书。”

    谢良粟眸光微动,声音微哑:“阿姐。”

    谢瑛轻笑摸了下他的头,又朝着父母说:“爹娘,过几日我去城里谋差事,每月盈余寄往家中,你们不必忧心钱的事,良粟才十岁,不能整日待在家中蹉跎,得送到学堂读书识字,方能成大器。”

    谢父点头:“小钗说的有理,良粟该送去学堂了,如今多了烧炭这门营生,日子要好过些了。明日一早,我就去学堂找李夫子,问问良粟入学的事。”

    谢良粟难以掩饰地开心,坐在学堂听夫子讲课,那是梦寐以求的事。

    可是一听阿姐要离家,又伤感起来。

    谢母内心不舍,也默默为闺女计划盘缠,又出去一趟,商量好过几日林家老大带着谢瑛一块进城。

    翌日,方过寅时,天还漆黑如点墨,谢家父子便起身了。

    谢瑛今日也一同前往县城,自是马不停蹄洗漱更衣,还是弄了炭块,涂抹脸上,又梳成男子发髻,轻装上阵。

    昨日借的牛,今日还要使上一日,拴在木轮车前,又将大野猪抬到木板上,还有谢瑛昨夜做的一麻袋牙刷和牙膏。

    东西准备妥当,三人也乘着夜色出发了。

    立冬过后,天寒地冻,时辰尚早,沿路都没碰见几个行人。

    从杏花村出来这一段山路崎岖难行,到了镇上,便有了朝廷修建的官道,狭窄倒也平顺。

    谢瑛举着马灯,观望周遭的风景,连路过的小镇,也不过三两茅屋,偶尔碰见一座围着院墙的宅子,便是镇上的乡绅大户,和后世相比,可以说人烟稀少至极。

    难怪都说古代,方圆五百里,没有人烟。

    牛车走了一个多时辰,终于抵达县城,城门口雕刻着长乐县三个字。

    长乐县没有想象中宏伟,土坯围成的城墙,只有仅仅三米宽的一道城门,地上青石板错落不平,门口有士兵把守。

    此时已过辰时,天蒙蒙亮,城门士卒挨个检查入城文书。

    大夏朝进城务工人员众多,入城需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