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五章 中央衙署机构调整原则

    第二一五章 中央衙署机构调整原则 (第2/3页)

并不想合并进朝廷的部门。

    与此同时,大部分人也觉得,如果全都不合并,全部郎中直接升尚书,就一下子就有二十多个,甚至有三十多个尚书。

    是不是显得冗官滥封?这是很多君主比较忌讳的。

    特别是吴国文官的品级本来就压得很低,这是否能说明太子殿下就是比较忌讳滥封冗官的呢?

    建议直接把吴国的清吏司直接变成部,不会会让太子殿下反感和厌恶?

    朱简烜没有什么表情的考虑了一会儿,现场的官员们也继续思考酝酿了一会儿,然后又有人出来说话了。

    秘书府秘书姚鼐对着朱简烜拱手说:

    “殿下,臣以为,可以在两位同僚的设想基础上,做一个中庸形式的方案。

    “臣觉得可以称为‘虚部实司’。

    “以工部为例,保留原朝廷的工部名称,但不用原有的统一固定的工部衙门。

    “名义上工部下设都水司、工商司、建设司,但是三个司各在一个独立衙门办公,各设一个侍郎分管这个司的事务。

    “三个司的文件都以工部名义下发,分头处理名义上属于工部的政务。

    “如果殿下觉得有需要的话,也可以另外任命一位工部尚书,负责总管这三个司的事务。”

    姚鼐的话说完,周围的官员都认真琢磨了起来。

    这个‘虚部实司’方案真的是折中啊,将吴国原有的清吏司和朝廷部门都保留,但是朝廷部门变成了一个虚构的机构。

    只是用朝廷部门的名义,用吴国清吏司的智能。

    同时还事实上提了建议,清吏司的正五品郎中直接升正二品尚书太夸张,关键是数量太多,那就升到正三品的侍郎。

    正五品到正三品,仍然能连跳四级的,而且仍然是实际上的最高级官员,上面并没有其他人压着。

    朱简烜也认真的琢磨了一会儿:

    “虚部实司的想法是好的,思路也是不错的,但是仍然有点问题。

    “保留工部的名义和职责,但是官吏分在三个地方办公的话,工部的大印应该放哪儿?

    “为了用印的顺序,三个部门的人员纠缠起来的话,肯定会拖慢行政效率。

    “如果制作三份工部大印,三个工部掌印官员,用印的管理上必然会出现混乱。

    “所以还是直接用实际的部吧。

    “都水司、工商司、建设司并入工部,再拆分出水部、建部这两个部门,新工部承担原工商司的职责。

    “其他吴国清吏司和朝廷部门,如果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情况下,双方的职责能够基本吻合,都按照这种方式去整合。

    “以中央朝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