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六章 天工与天朝

    第二七六章 天工与天朝 (第2/3页)

,金银价比差不多是一比十,到了清末就是一比十五乃至一比二十了。

    等到了二十一世纪的时候,金银价值的比例进一步扩大到了一比八十的程度。

    既然大明已经掌握了电解工艺,以后对外贸易就不能再收白银了,最起码不能继续按照现在的价格收了。

    未来应该尽可能的只收黄金。

    只不过,欧洲各国能有多少黄金,能拿来交换更加昂贵的铝制品呢?

    而且大明现在掌握了澳洲金矿、杉树谷(加利福尼亚)金矿、南非金矿,黄金产量也是在持续上涨的。

    大明现在开始全面使用金本位纸币,吴王金票改造而成的“大明金票”了。

    黄金也只是黄金储备,而且目前非常充足。

    当黄金、白银这种货币金属,数量多到一定程度之后,更多的数量增加就失去实际意义了。

    从欧洲人手中多换到的那点黄金,对大明而言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欧洲人手中也没有大明缺少的东西。

    最多是一点咖啡、烟草之类的东西,这些大明自己的热带岛屿也能种植。

    在手工业时代,在工业化早期,通过对外贸易获得金属货币,可以作为资本原始积累,刺激手工业的持续发展。

    等到工业化完成,持续对外倾销廉价的工业品,也是资本增值的天然诉求。

    但是现在的大明不是自由资本主义市场,也不是垄断资本主义市场,而是和国有制一墙之隔的国家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与生俱来的无限增值诉求并不强烈,至少是大致可控的。

    在这种情况下,将自己的工农业产品,拿到外国去交换金钱,似乎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大明本土已经不允许黄金、白银直接交易了。

    就算是有民间的厂商,通过对外贸易获得了黄金白银,也必须先去银行换成金票,才能在大明本土市场上购买商品。

    对于这些民间厂商而言,他们出口的产品是卖给欧洲人换成了金银,再回来找朝廷换成金票。

    还是直接把产品交给大明朝廷,从朝廷手中得到大明金票。

    两种结果并没有什么区别。

    无论这些商品是正常的送到了欧洲人手中,还是交给朝廷直接倒进大海,对于这些厂商而言也没有区别。

    甚至于,出海就直接倒掉,还能节省一笔运输费用,这笔费用足够用来印刷纸币了。

    唯一的区别,就是海外的那些欧洲国家,能否得到这些产品。

    大明不能从与海外国家的贸易中获得必不可少的东西,海外国家能从与大明的贸易中获得大量有用的产品。

    这种情况下大明继续维持对外贸易,本身就是对这些海外国家的施舍。

    朱简烜的思维来到这里的时候,陡然意识到这可能就是天朝上国心态形成的原因。

    朱简烜听着周围的工匠兴奋的念叨了好一阵,最后才开口定了基调:

    “出口的事情先不用考虑了,专心把工艺研究透彻,铝材未来我有大用——”

    工匠们不知道朱简烜怎么想的,但是知道朱简烜的重视和倾向,就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干活了。

    众人一起答应着,继续为朱简烜介绍这三年的其他成果。

    朱简烜在科学院和工程院转了一整天。

    第二天回到紫禁城的武英殿,继续处理朝廷的日常事务。

    当天下午,段玉裁、刘权之等内阁大学士,与礼部的主要官员一起来拜见朱简烜。

    咨询朱简烜关于登基典礼的想法,主要是有没有特别的安排和要求。

    首先是想要确定年号,是朱简烜自己圣心独断拟定,还是让内阁和礼部拟定几个初稿给朱简烜选择。

    皇帝登基改元,已经是持续了将近两千年的传统了,一帝一元是大明洪武年以后的传统。

    通常情况下,新皇帝灵前继位之后的当年,仍然会继续使用老皇帝的年号。

    直到第二天新年,才会正式改元,使用新皇帝的年号。

    除非是新皇帝本人没活到第二年。

    新皇帝在灵前继位直到过年这段时间,就是处理和安排好来年事务的准备时间。

    神洲皇朝的年号是有其实际意义的。

    首先是在一帝一元成为传统之后,年号通常就是皇帝本人的通俗代称,是唯一不需要专门避讳的代称。

    有点像是皇帝的字号,在民间特别的流行。

    如果皇帝没有自己的年号,民间百姓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字,也会自行想出各种绰号的。

    与其让百姓们瞎想,不如自己选择一个合乎自己心意的。

    通常情况下,年号都是从古代典籍中筛选的吉祥字,通常是跟政务思想和天下的趋势有关。

    皇帝选择年号的时候,通常会寄托着自己的执政思想,或者是对未来的期待。

    所以可以根据皇帝选择的年号,反过来判断皇帝的喜好和倾向。

    比如说隋炀帝的“大业”,这一看就是要搞事。

    还有历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