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五章 “应该改桑为稻了”

    第三二五章 “应该改桑为稻了” (第2/3页)

本土田土本来就不充裕,桑树还占据了大量最为适合耕种水稻的江南水田。

    “所以学生觉得,咱们应该可以开始推进改桑为稻了,或者改桑为厂了。”

    这种事情其实非常的敏感,桑蚕-丝绸相关的产业利益太大了。

    现场所有的官员,听到这个话题全都竖起了耳朵,等着朱简烜的回答。

    丝绸是大明富贵阶层彰显身份地位的代表产品,也曾长期作为对外贸易的拳头产品。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由于皇帝的经济策略变化,开始限制与外藩的贸易,大明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萎缩。

    但是随着欧洲诸国变成了藩国,大量的非洲藩镇建设有了初步的成效,外贸又开始恢复了。

    如果是一般的官员,考虑到现实中大量的产业人员的利益,为了不被利益相关人员攻讦,基本不会主动提这种事情。

    人造丝产业还处于种子状态,除了直接负责石油化工产业的工匠们,几乎没有实际利益相关人员。

    鼓吹用人造丝完全取代蚕丝只会得罪人,精明的官僚们是不会去做的。

    但李锐的身份特殊,他本身是工匠,不是政务官员,这些研究本来就是他所在的科学院搞出来的。

    他还是天子门生,学生自称挂嘴边,啥话都敢跟老师讲。

    朱简烜也允许甚至纵容他们说话,有什么想法都能跟自己这个老师直接说。

    但是跟自己的外派的皇子一样,如果没有自己的直接授权,不能直接指使朝廷官员干什么。

    朱简烜今天自己听到这种建议,也是非常的意外。

    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前世经验,让朱简烜根本就没有往这个角度考虑过:

    “改桑为稻?让人造丝完全替代天然蚕丝?”

    李锐直接拱手认下了:

    “是的陛下,学生以为可以这么做……”

    朱简烜听完没有立刻回答,继续低头摆弄眼前的几批混纺布,心中开始思考这件事情的影响。

    周围的工匠都知道皇帝开始认真考虑了,大家表面上下意识的尽可能保持安静,但是很多人内心之中都非常的忐忑。

    因为皇帝开始思考,意味着皇帝认为这件事情是可以考虑,甚至可以讨论的,那就真的有可能会启动。

    如果皇帝下旨,要求整个朝廷推动,那桑蚕和丝绸产业肯定会遭到重创。

    甚至可能会真的彻底废掉乃至消失。

    很多人虽然见识到了人造丝的优越性,但内心之中却仍然觉得丝绸不应该消失。

    绸缎布料本身都是财富的象征,他们家里都有很多绸缎衣服以及布料,

    用人造丝把绸缎废掉,他们的资产不就直接贬值了吗?

    朱简烜前世留下的记忆中,就算是完成了工业化纺织,当时的真丝仍然属于高档布料,通常价格是化纤的几倍。

    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也有很多人追捧真丝材料。

    关键是,朱简烜前世都已经习惯了,真丝仍然是一种典型的布料类型,一种普通人稍微花点钱就能用上的衣物类型。

    朱简烜也是本能的想要拒绝改桑为稻的建议,特别是拒绝朝廷出面干这个事情。

    就算是要改稻为桑,也应该是让人造丝产品自己去挤压和取代丝绸产品,自然缩小丝绸产品的生存空间。

    朱简烜的思考,其实是自行揣测分析,如果真的把丝绸打没了,对大明乃至世界的未来会有什么影响。

    朱简烜考虑了一会儿,感觉没有应该也不会有重大的现实影响,只是大明社会少了一种文化遗产。

    不过当工业化全面完成之后,绝大部分普通人的基本生活水平就有了保障,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就会迅速上涨。

    影视、戏曲、音乐、古董、旅游、文玩、棋牌等等产业,都是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与其他的娱乐项目相比,历史遗迹、传统文化中正面效果更高,有利于竖立民族自信心并提高文化向心力。

    农业时代的生产力相对低下,不足以让全民获得足够的文化知识。

    农业时代只有富贵阶层才有基本的文化素养,传统文化产品通常就是富贵阶层的文化,是富贵阶层将其传承到了现代。

    工业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提升,有能力让全民都获得足够的文化知识了。

    这时候将曾经只能由贵族使用并传承的文化产品推广到全民,有助于让普通平民也获得国家和民族上的认同感。

    有助于将古代王朝治下的平民变成现代公民,进而完成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构建。

    丝绸织物是贵族生活的直接象征,生产和使用的技术以及规则都不应该舍弃,但是应该根据现实做出修改。

    让现代的普通平民穿上古代贵族才能穿的衣服,在这个角度上看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所以朱简烜在思考了许久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