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剑客

    九、三剑客 (第2/3页)

,我可不想又去触霉头。”

    稍微闲聊寒暄之后,李明锴把前几天调研中初步拟好的调研报告递给了黄一欧,“中尉,你先看一下,里面有些专业的问题我们需要你的意见。”

    “对,系留的舰载机太多的确会影响甲板运作。”“不,这个问题实际上并不造成太大影响”......三人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

    “哦,对了,一欧,关于降落,我有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几人已经熟悉到可以用名字互称了。

    “嗯,你说。”

    “是这样的,之前我看你降落的时候,精准地挂住了第二根拦阻索,是怎么做到的?”李明锴突然想起一个问题来。

    “唔,基本上还是靠感觉吧。实际上,挂住第几根拦阻索只是判断降落质量好坏的标准之一,适当的进场位置、下滑角以及速度也同样重要。当然,最理想的着舰动作仍然是以挂住第二条拦阻索为标准,如果是挂住第一条,意味着进场位置太早,有撞击舰尾和甲板的风险。”黄一欧仔细地讲解道。“而挂住后几条拦阻索,则意味着你在拦阻失败情况下的复飞空间大大减少了,有坠海的风险。”

    “感觉?所以并没有一个设备提示什么的吗?”

    “参照物当然有一些,但是并不是完全可靠,仍然需要靠大量的训练来习惯。比如我吧,现在十次降落里面仍然会有一到两次挂在其他拦阻索,以前不熟悉的时候更糟糕。不过,你问这个干嘛?”黄一欧觉得这种纯飞行技术上的问题好像和参谋作业工作没什么关系。

    “哦,是这样的,我突然想到一个东西。”李明锴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这是?”不知道是画工问题还是概念太超前,总之黄一欧完全没有看懂示意图的内容。

    “是这样的。”李明锴又在示意图上补充了几笔,解释道,“我在想,是否可以在甲板边缘设置这样一种装置,比如设置一面大曲率的反射镜,然后灯光通过镜面反射到空中,形成一个与海平面成合适降落夹角的光柱。飞行员在着舰的时候,只需要沿着这条光柱下的引导降,并根据光柱情况调整下降角度。”实际上,这就是前世英国人于1952年发明的航母光学助降镜的原型。

    “嘶,这真是个天才的设计啊!”于海波还在思考,黄一欧却已经反映了过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