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治天下(二)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三章 治天下(二) (第1/3页)

    两都巡幸制

    从忽必烈对文天祥四年的漫长劝降道路上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排斥中原文化的人,恰恰相反,他还积极推进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融合,遗憾的是,直到他去世,大元朝都没能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而后的皇帝又一门心思搞内耗,所以大元朝不足百年而倾覆。

    大元朝是明确有两个都城的王朝,即元上都和大都,大都以后的出镜率还挺高,我们现在先说上都,元朝的好多制度几乎都是在这里形成的。

    蒙哥(拖雷家老大,忽必烈排第二,阿里不哥老三,哥仨都是大蒙古国大汗,兄终弟及)在位时,忽必烈受命建立金莲川王府,总领漠南事务,1256年刘秉忠奉忽必烈的命令,在桓州城东、滦水北岸建城,是为开平府,1263年改开平府为上都,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朝,定都上都。1272年改金朝国都燕京为大都,开始扩建(也为后世的北京城打下了基础),1274年忽必烈在大都接受朝贺,大元朝定都大都,从此大元朝就有了两个国都,两都巡幸制逐渐形成。

    两都巡幸制并不是像我们一样为了养家糊口而造成的,而是大元朝皇帝为了平衡南北,加强对草原各部族以及中原的统治而形成的,同时还可以让后世子孙保留草原上的生活本事(这和清朝承德避暑山庄秋围有异曲同工之妙)。

    每年的二月或者三月,皇帝从大都出发去上都,到九月或八月再回到大都,一个地方差不多待上半年,颇有不偏不向的意思。

    两都巡幸时候,场面也非常盛大,只留下少量官员和一个皇族管理政务,皇帝带着所有妃子、皇子和大量大臣、军队一起行动,不难想象场面有多壮观吧。

    尽管两都巡幸制是一项有积极意义的举措,但也是一个劳民伤财的活计。

    忽必烈作为两都巡幸制的确立者,因他自己喜欢象舆(你没看错,就是四头大象驮着的轿子,不知道那时候人是怎么驾驭四只大象同步的,关键这速度也不快啊,我只能说这位朋友兴趣特别),经常乘坐在两都之间往返,而使巡幸的队伍更加庞大。

    马可波罗曾亲眼目睹过忽必烈乘坐象舆出行打猎,四只大象驮着一个木楼,左右有上万名随扈,以至于他感慨说:“娱乐之甚,世所罕见。”

    忽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