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短命帝王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十二章 短命帝王 (第1/3页)

    海山继位之后,继续推行宽松的政策,想要实现忽必烈时期的伟大构想,东西真正一统(铁穆耳只是形式上统一了东西),但是当时朝廷皇帝海山、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太后答己三旨并行的格局让他深感不便。

    于是海山在中书省之外(此时中书省的老大是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设置尚书省,以分中书省权力,尚书省的大臣都是在漠北时他的亲信,利用尚书省推进改革。

    他一方面改革纸钞发行制度,想要稳定住纸钞的地位,发行“大元通宝”和“至大通宝”,并允许前朝历代铜钱可以一起在市面流通(颇有权宜之计的意思)。另一方面还下令准备整饬吏治(不过这事一直到他去世都还只是停留在制定方案的阶段,毕竟这个时候的蒙古诸王没有不贪的,大臣也都有样学样,你让自己制定制度整饬自己,能试行下去才是见鬼了,这事儿虽然没干成,但是却把上上下下的官员给得罪了一遍。)同时他还大肆分封有功之臣,大兴土木,在登基第十天就下令在上都和大都之间的,旺兀察都(河北张北)兴建元中都,他还下令在上都和大都大量修建寺庙。

    从现在来看,海山制定新的货币政策、大力倡导反腐,在当时是直指时弊的,可惜他这皇帝不咋当家,以至于好的政策没咋见成效,反而因为大肆分封、大兴土木更加剧了国家矛盾。这一系列举措,不但招致许多大臣反对,同时也加剧了他和皇太子、皇太后之间的矛盾。

    这里要说一下,为什么海山在位的时候会出现三令并行这种奇观呢?皇帝、太子、皇太后身后代表着三方势力,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因自小接受儒家思想教育,其老师李孟又是大儒,因此他天然的和儒家官员亲近,获得他们的支持在所难免,而因为海山登基后,大肆安排自己的亲信,惹来蒙古诸王不满,他们纷纷投靠到维护他们利益的皇太后答己身边,而皇帝海山支持者就是他的漠北亲信,相较于答己他的势力是弱了一点,毕竟元朝的大权掌握在蒙古诸王手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