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与圣人论国事,出将入相

    第二百五十一章 与圣人论国事,出将入相 (第2/3页)

    首先,当前朝廷规定男子十五,女子十三可以结婚。

    虽然这个时代的人独立成熟,再成熟也是人,要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

    他妹妹李玉莹十三岁的时候,就跟孩子一样。

    李瑄所见到的十几岁的小娘子,都是和李玉莹差不多。

    这样生下的孩子,哪会不容易夭折?

    甚至一尸两命都常有发生。

    贵族还好,唐代的女子地位还是有的,可以不那么早嫁人。但平民百姓往往不由自己。

    早婚理论上可以增加人口,但这种风气必须扼制。因为增加人口主要是政局稳定,减免百姓赋税,使百姓家有余粮。

    稳婆虽然在接生的时候,有卫生要求,但这个时代,哪有那么高卫生概念?

    所以从工具上,以及稳婆的素质上,都要严格的要求,这是生命大事。

    李瑄在河陇就遇到过弃婴,他捡起以后,让湟水城无子无女的农户抚养,给予钱财。

    婴儿因营养不良而夭折的,占据很大一部分。

    再说一氧化碳中毒,这个时代人已经意识到“炭火毒”。

    但许多百姓都没这种概念。有的知晓,却无法防范到位。

    别说现在,就是李瑄那个时代,每年煤气中毒光是入院统计的都有大几千人。

    还有许多煤炭中毒以后,缓过来自己爬出屋的。

    炭火毒中几次可能都没死去,自以为是头晕大病一场。

    但一直不注意,总有一次会要人性命。

    以前李瑄人微言轻,说了也没用,但现在李瑄深得李隆基信任,有一定政治话语权。

    李隆基仔细听从李瑄的建议。

    他有一些夭折的孩子,他们的母亲生育的时候才十四五岁,让他觉得李瑄的话有道理。

    武惠妃在婕妤的时候生上仙公主,那时也只是少女,可上仙公主很快就在襁褓中夭折。

    武惠妃十七岁的时候生他的第九子李一,依然两岁不到就夭折。

    之后的三子两女,武惠妃都过十八岁,现在还在世。

    民间确实有一种说法,妇人再嫁,儿女好生养。

    这也验证李瑄所说,少女生儿女,比年芳十八后生儿女更容易夭折。

    同姓不婚,是根深蒂固思想,难以更改。

    但表亲之间,所生儿女,很容易去调查。

    “如果能解决臣说的问题,将来别说一亿人口,就是两亿人口也不在话下。尧舜也远远不及您的仁德。”

    李瑄见李隆基不吭声,又拱手吹起牛皮。

    想人口像清朝时一样爆发,当然不止这些。

    许多改革都是有阻碍的。

    李瑄这也做,只是前进一小步。

    等掌权以后,再设法前进一大步。

    “能说出这番话,说明七郎对民生的观察,无比细致。七郎年年为国家而战,还能做到这一点,属实是难能可贵……不过兹事体大,还要在朝堂上与众臣讨论。”

    李隆基没有立刻答应李瑄,而是想听听朝臣和宰相的意见。

    李瑄说话的时候不疾不徐,眼神坚定,结合之前的话,李隆基认为李瑄是天生奇才,有治国安邦的本领。

    “臣听从圣人的判断。”

    李瑄的建策,是从根本上维护李隆基的统治,维护大唐的盛世。所以他有信心最终说服李隆基。

    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哪怕李隆基晚年贪图享乐,行事昏庸。但非常爱惜自己的身后事,在乎民间百姓对他的看法。

    “农桑是国家的大计,各地每年都汇报开拓不少荒地,说百姓的生计越来越好,豪强是个现象。七郎在外,觉得这种说法属实吗?”

    李隆基再次向李瑄问政策。

    “豪强不是个别现象。只要世间有欲望,豪强与贪官终不会止。哪怕是天上的仙人去治理地方,也不能杜绝罪恶。我们臣子能做的,只是将豪强变得更少,让百姓感受的是圣人之德,而非豪强之恩。”

    李瑄向李隆基回答道。

    每年是开拓不少荒地,但百姓的地并没有变多。这些多出的地,都流入大族之手。

    “七郎大善!”

    李隆基抚掌。

    李瑄每一句话都说在他心里,特别是有意强调他在百姓心中的影响力。

    皇帝最忌讳的就是,山高皇帝远的地方,百姓不知皇帝。

    李瑄的话也表明他铲除豪强的决心。

    “七郎先前提出的理财之策,保护了漕运的安全。在各地建立常平盐仓,增加了国家的财富。但圣明君主的治下,百姓温饱是最基础之事,如果七郎治理国家,有什么民生之术可以建言的?”

    李隆基再问李瑄。

    “治国先治吏这是根本,圣人一直殚精竭虑,惩治贪官。但至今成效越来越弱小,皆是因为贪官已经从法网之下,找到漏洞。姚元之是救时宰相,他的政令只能行一时,不能延续一世。所以每一任宰相都要不断调整利国利民的政令。”

    “《史记》上说民以食为天;臣又觉得饥寒起盗心。国家升平,犯罪就会减少,这是宰相们努力的方向。”

    “臣认为许多百姓成为佃农,成为贱籍,皆是因为一时困难,迫不得已,只要在关键时刻,急他们所急,帮助百姓渡过难关,百姓怎么会不感激圣人,感激国家呢?”

    “那些豪强大族借给百姓粮食,多是别有用心,伺机兼并。那种利滚利,百姓根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