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安西、北庭节度大使,经略大使,灯火阑珊处

    第三百零八章 安西、北庭节度大使,经略大使,灯火阑珊处 (第3/3页)

必留质子在长安。

    安禄山这么被宠信,也得将自己的儿子安庆宗留在长安为质子。

    李瑄曾经未婚配,父亲在长安,所以没问题。

    现在婚配,再让李适之在长安为质子,并不符合规矩。

    李瑄没有不长眼地去向李隆基请求,将妻子全部带走。

    只留一个儿子即可。

    但李瑄的儿子都很小,特别是小儿子,小女儿才几个月大。

    李瑄也不敢带到西域,去走那随时有风沙的罗布泊。

    他早已与裴灵溪商议好,由裴灵溪和霜儿留在长安,照顾他的儿女。

    姜月瑶和长离,与李瑄一起到西域。

    等过两三年,孩子们大一点,再带他们和裴灵溪离开。

    到时候留一个儿子到长安就行了。

    关键时刻,李瑄会派人将儿子和李适之接走,向西躲藏。

    李瑄在西面留了不少亲卫统领常平新兵。

    这些常平新兵忠于他,关键时刻可以与地方县令、郡守拔刀相向。

    常平新兵,挤占大量的郡兵、县卒,使郡县不招募乡勇的情况下,很难对抗。

    “我会约束堂兄和姐姐们,让她们不要跋扈。七郎的妻儿和父亲,我一定会帮忙照看。”

    杨玉环觉得这是她应该做的。

    “多谢娘子!”

    李瑄再次感谢。

    她敢肯定,心慈手软的杨玉环,不能约束五杨。

    历史上很多权柄在握的皇后,都有狠辣参政的一面。

    然杨玉环从来没有过。

    但话又说回来,杨氏的跋扈,杨玉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为杨氏的权力,来源于杨玉环的纵容。

    “玉环和七郎在说些什么?”

    这时,观赏花灯的李隆基走过来。

    “臣妾想请七郎作一首词……像是中秋那样。整个天下,只有七郎能作出音律独特的词,这上元夜的火树银花,绚丽灯火,不是应景吗?”

    杨玉环立刻改变神态,掩饰自己与李瑄的谈话内容。她灵机一动,想到向李瑄求词。

    是搪塞李隆基,也是真心向李瑄求。明媚的眼波中充满期待。

    “是极!是极!七郎去西域前,留下好词吧!让我能再作大曲!”

    李隆基来了兴致,上元节也是诗人们吟诗作赋的节日。

    现城中不少文人,在花下吟诗。

    “臣只在此间,不够完善,希望能独自在朱雀街游览,寻找灵感,待游览完毕,再向圣人和娘子奉上词。”

    李瑄愣了一下,不过他很快就回答道。

    元宵的词,确实有一首。

    如果说《水调歌头》是秋词的绝唱,但《青玉案元夕》,就是当之无愧的元宵节第一。

    “七郎可自去游览!”

    李隆基点头,写诗词确实需要灵感。

    那种穿梭时间与空间的感觉,只是站在花萼相辉楼上,为难李瑄了。

    “三郎,上元夜不该只在这花萼楼上,当夜游曲江。我们与七郎在曲江汇合。”

    杨玉环趁机向李隆基说道。

    “依玉环的!”

    李隆基笑道,他正想离开花萼相辉楼呢,玉环果然与他心有灵犀。

    随即,吩咐高力士起驾一路游览,前往曲江。

    李瑄穿着便服,故意走在朱雀街的昏暗之处,怕人认出。

    她的妻子们就在这朱雀街上,观看满城花火。

    他没有刻意寻找。

    有的时候,还绕过小巷,看烟火气息。

    一年一度,非宵禁之夜。

    李瑄知道,宵禁对城市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总有一天,李瑄会推倒这些坊市之墙,取消宵禁。

    在巷子中,李瑄看到许多孩童提着灯笼,一蹦一跳。

    在朱雀大街上,许多贵族士女畅游。

    还有一处广场上,铁花飞空,像是东风吹开了火树银花……

    李瑄用一个时辰,一路走到曲江。

    这里从皇家的阁楼,到曲江池的画廊,都有明亮的灯火。

    这里还有长安为数不多的灯轮,也有让人拍手叫绝的铁花表演……

    李隆基的车驾到来后,与平民百姓区分开。

    “拜见圣人,娘子……”

    李瑄穿梭羽林郎,到达曲江畔的李隆基和杨贵妃的身前。

    “七郎可有妙词?”

    李隆基问李瑄。

    杨玉环上前一步,代表她更激动。

    “已有!”

    李瑄回答道。

    “笔墨纸砚!”

    李隆基话音刚落,桌子和笔墨纸砚就被呈上来。

    女官提灯照亮。

    研好墨后,李瑄执笔,一挥而就写下脍炙人口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词牌名,大唐也有。出自汉代张衡的“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但此次体裁平仄又有不同。

    此词前半段描绘上元夜的景色,只能算精品,不能撼动千古,但最后笔锋一变,韵味深长,让人无尽遐想。

    “妙!妙!妙!”

    李隆基拍手,连说三个妙字。他看到的是对上元夜的描绘。

    现李隆基正在思索众里寻他千百度以后的含意。

    谁都能看出大有用意。

    杨玉环看到为首词,又醉了,由于想法太天真简单,让她屡屡产生误会。

    如之前的《嫦娥》,再后来的《锦瑟》。

    她以为李瑄在暗示些什么。

    而这首《青玉案元夕》,最重要的是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是谁?

    wwш ?тTk án ?Сo

    她觉得是不是自己!

    越想越脸红。

    陪同李隆基的杨国忠对李瑄的才华羡慕嫉妒恨,他觉得李瑄好离谱啊!

    虽然他不太懂,但朗朗上口,一定又是佳作。

    杨氏姐妹此时厌恶李瑄,李瑄诗写得越好,她们就越难受。

    裴宽、韦见素、杨慎矜等十几名三品大臣,皆交口称赞。

    他们也在思索“那人”是谁?

    “七郎,此词中七郎寻找的人是谁?”

    李隆基想不通,忍不住向李瑄问道。

    “推行新法失败,臣不能言明。”

    李瑄轻声回答道。

    他的回答很容易让李隆基和大臣们推测,那人不是指谁,而是新法。

    李瑄没有做到,所以才能写下这首诗。

    灯火阑珊处啊!

    这个时候,李隆基也没有不高兴。因为李瑄有感而发。

    诗人通常以此为诗词注入灵魂。

    就像张九龄的《感遇》一样,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恰恰证明了李瑄的忠贞!

    实际上,李瑄的那人不仅仅是这样,他不能表露出来。

    不过杨玉环还是沉浸在自己编织的幻想之中。

    也有文人在不久后,会推倒“那人”,但仍旧是莫衷一是。

    有人说,那人是明君,是年轻时的李隆基。

    有人说,那人是李瑄自己。

    有人说,那人是李瑄想得到又无法得到的意中人。

    有人说,对应灯火阑珊,那是李瑄心中的国泰民安。

    有人说,那是一种野心,李瑄在这一夜,释放了自我……

    伴随着《青玉案元夕》的传颂,李瑄于草长莺飞的季节,离开长安。

    李瑄的父兄、妻子坐马车将他送到咸阳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