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二章 李隆基怒骂李贼,威望

    第三百七十二章 李隆基怒骂李贼,威望 (第2/3页)

对五杨的敌视,入长安以后,一定会杀了他。

    杨国忠最担心的是河陇军会放李瑄入玉门关。

    哪怕他的亲信乌怀恩现在节制最重要的河西军。

    同时,在内殿的杨玉环,也听到李隆基的怒吼声。

    她娇躯一颤,不敢置信。

    李七郎那么好,那么忠心爱国,为什么会背叛朝廷呢?

    就像安禄山欺骗她一样,李瑄也将她蒙蔽。

    她不懂李瑄的抱负,心中充满矛盾。

    一瞬间,她头很痛,抬头再看镜前的自己,已是梨花带雨。

    “李适之什么时候不见的,速速将他追回!”

    李隆基这才想到关键,怒吼着说道。

    “据说前日的时候李适之还在,其应该在前天夜里逃离。臣已下令禁军追击,并让沿途郡县阻拦……”

    杨国忠小心翼翼地回答道。

    “宣告天下,剥夺李贼一切职散勋爵与差遣,视其为谋反大罪。”

    李隆基又下达召令。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之前他总想着李瑄病情好转,现在他恨不得李瑄立刻死去。

    究其原因,是李瑄动了他的权力。

    这是他的逆鳞。

    李适之一家人逃离长安,意味着李瑄谋逆之心昭然若揭。

    怪不得他派遣的使者没有动静,一定是被李瑄杀死了。

    李瑄在装病。

    李隆基不知道万里之外里海的状况,不过能猜测到李瑄没有与大食帝国血战。

    甚至还有不可告人的目的隐瞒着他。

    “回圣人,当今之计,应该把陇右节度使王难得换下来,推一名忠臣去陇右统兵。那王难得虽受圣人的恩典,但他被李瑄一手提拔到节度使的位置,很难保障王难得对朝廷的忠心。特别是在这关键时刻,不得不防。至于知河西节度事的乌怀恩对朝廷忠心耿耿,不必担心。”

    “当下令停止河西、陇右军回长安。以河西、陇右为主力,抵抗李瑄。有强将带领强兵,一定会有胜算。”

    杨国忠向李隆基建言道。

    不论如何,他正好可以除掉不遵从他的王难得。

    “下令召王难得回长安。让我儿十三郎去接任陇右节度使,西平郡都督。”

    李隆基同意将王难得召回,但他没有让杨国忠去推荐将领,而是直接想到他比较中意的儿子李璬。

    哪怕他的儿子久居深宫之中,养在妇人之手,没有经过考验。

    李瑄的叛乱,让李隆基开始怀疑武将,他不再相信其他人。

    “遵旨!不过臣建议将蒲关防御使吕重贲派遣到陇右,吕重贲善于兵法谋略,可成为颖王的副手。”

    杨国忠硬着头皮向李隆基推荐吕重贲。他实在是不放心让颖王李璬与李瑄博弈。

    “可行!”

    李隆基也点了点头,只要兵权在他儿子手中即可。

    被打击到的李隆基,只能选择相信自己的儿子。

    “令地方郡守,河西诸胡,全力配合河陇军对抗李贼,谁敢投降,定斩不赦!”

    李隆基放狠话道。

    “遵旨!”

    杨国忠感觉到压力十分大。

    东西皆有敌人,狼顾虎视,长安夹在中间,可以说岌岌可危。

    “启奏圣人,哥舒将军现在是守卫潼关的统帅。但臣记得他从一个小小郎将,被李贼提拔为一军主帅。他会没有感恩吗?”

    杨国忠又抓住机会,准备弄死哥舒翰。

    在河陇一带,哥舒翰屡屡跟他作对,比王难得还可恶。

    王难得只是不听他的命令,但哥舒翰却有心计。

    “陛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当今天下那么多将领是李七郎提拔的。连掌握朔方军、河东军的郭子仪、李光弼都是李七郎曾经的麾下。难道都有反心吗?”

    “如果臣记得不错,右相曾经的御史中丞,也是李七郎推荐的。国家社稷有累卵之急,不应该大肆株连。失去哥舒翰,谁去守卫潼关呢?”

    看不下去的高力士出声谏言道。

    他不信所有的将领都背叛大唐,国家还有一些忠臣。

    他宁愿相信郭子仪、李光弼、哥舒翰是忠臣。

    今天杨国忠已经搞掉王难得,明日再搞掉哥舒翰。

    什么时候会对郭子仪、李光弼下手呢?

    “让冯神威监视哥舒翰,给他先斩后奏的权力。”

    李隆基认为高力士是肺腑之言,他也相信国家还有忠臣,只是分不清谁忠谁奸。

    所以只能依赖监军去监视哥舒翰。

    而且哥舒翰掌控的是以彍骑为主的军队,并非全得军心。

    杨国忠见罢,只能退下。

    在高力士的搀扶下,李隆基步履蹒跚进入内殿。

    “玉环,我又相信了一个白眼狼。我辜负过李七郎吗,他为什么要起兵?”

    李隆基老泪纵横,又对他的玉环娘子问出这个问题。

    “圣人,天下会安定的……”

    杨玉环不留痕迹地擦拭过泪水,才转过身来,向李隆基安慰道。

    即便是此时的杨玉环,看着眼前的老人也觉得很可怜。

    虽然没有真情,但万千宠爱在一身,她不可能没有感触。

    哪怕她再喜欢李七郎,如果国家亡了,李隆基死了,她也没有颜面再活着。

    “玉环,我怕啊!”

    “列祖列宗的江山,怎么被我弄成这个样子。我做错了什么?”

    在杨玉环面前,李隆基说出心里话,没有伪装。

    即便他刚才向杨国忠安排抵挡“李贼”,但他知道李瑄的强大,和在河陇的威望。

    正如他所说,他害怕。

    害怕一觉醒来,失去全部。像亡国之君一样凄惨。

    这一次,李隆基主动脱下自己的帽子。

    几乎是满头的白发。

    两个月前,他没有这么多白发。

    杨玉环无言以对,泪水再次流下。

    错在对她的宠幸!

    是她错了。

    如果她早点识破安禄山,不留情面的将姐妹兄弟留在剑南,是不是可以避免灾祸呢?

    如果李瑄一直在宰相的位置上,变法顺利,会不会有这次叛变呢?

    “明明很强大啊!古往今来,有谁的功绩能比上我?”

    李隆基又走到挂在殿中的地图前,一寸一寸抚摸着大唐的版图。

    东西南北跨地万里的版图,前无古人啊!

    他抚摸到青海,抚摸到吐蕃,抚摸到回纥,抚摸到河中,抚摸到里海……

    那开疆扩土,竟一人所为。

    “他……会来到长安吗?”

    李隆基不禁又失声痛哭。

    人终非草木,杨玉环来到李隆基身边安抚无助的李隆基,直到他恢复冷静。

    ……

    不久后,杨国忠再次来报,裴泛、姜度等李瑄的岳母和家人,都已经逃之夭夭。

    现在只期望禁军能将李适之追回来。

    又是惊动长安的一天!

    在过年的前夕,李瑄造反!

    一个边帅的家人,质子逃出长安,唯有用造反解释,没有任何辩解的空间。

    王莽谦恭未篡时!

    结合种种,有理由怀疑李瑄蓄谋已久。

    人们不禁用昔日的王莽,与李瑄画上等号。

    简直太像了!

    不过李瑄的功绩,碾压王莽。

    王公大臣们不知道玉门关该怎么堵上。

    豪强已经在瑟瑟发抖中。

    那个被胡人称为天将军的男子,毫无疑问的骁勇善战。

    或许燕云铁骑和安西铁骑一样强大,但安禄山从来都不配与李瑄相提并论。

    是李隆基将安禄山抬到不属于自己的高度。

    当然,李瑄的人设崩塌,使官吏、士族、百姓,对李瑄的评价两极分化。

    但大多数都是负面评论。

    谋反是大逆不道,为华夏族根深蒂固的思想。

    臣事君,像是儿子孝顺父亲一样理所应当。

    李瑄也不能例外!

    在李瑄谋逆的消息传出来,李适之的朋友,赶紧与李适之划清界限,生怕气头上的李隆基把他们宰了。

    一些诗人引经据典,抨击李瑄是王莽、曹操;更有甚者,骂李瑄如董卓一般。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七郎啊,李七郎。我相信你看得更远一筹!”

    王维在过年这一天,读出李瑄拜相时所做的一首诗。

    他很感慨!

    “恩相,我料定东北的灾祸,却从未怀疑过您呐!您在灯火阑珊处的时候,找寻的是这个吗?”

    带着家人逃亡到长安的杜甫哭泣地说道。

    李瑄的造反,对“奉儒守官”的杜甫打击非常大。

    在安禄山渡过黄河的时候,他就知道朝廷会失去洛阳,为了妻子和一众小儿女,他不得不带着他们提前逃难。

    没想到在路途中,听到这个消息。

    “非有诏不得画!”

    长安坊市的一所小宅中,吴道子紧闭门户。

    在内屋之中,有数十副画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