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安禄山称帝,哥舒翰出潼关,突袭长安

    第三百七十三章 安禄山称帝,哥舒翰出潼关,突袭长安 (第3/3页)

的年迈老人,和一些僧人、道士,劝谏他荣登大宝。

    安禄山连像模像样的推辞都没有,当即就召集文武大臣,将早已准备好的龙袍披在身上,在洛阳称帝。

    安禄山在燕地起事,定国号为“燕”,自称大燕雄武皇帝,改元圣武元年。

    他将达奚珣等投降,且有威望的大臣拜为名义上的丞相,表达自己器重汉族士人和正统之心。

    实际上的政务由严庄、高尚、张通儒等人把持。

    是以,安禄山开始制定雄心勃勃,征服天下的计划。

    他派遣崔乾佑和儿子安庆绪一起,进攻潼关。

    安禄山称帝的消息在数日后传至长安。

    彼时,李隆基刚得知李瑄叛乱的消息,又听到安禄山称帝,再也无法遏制住愤怒,用鞭挞宫人的方法,来发泄心中的戾气。

    这个时候,除了杨玉环和高力士,谁也不敢靠近李隆基。

    好在不久后李隆基终于收到好消息。

    安庆绪进攻潼关,被哥舒翰的守军轻易击退。

    半月后,崔乾佑再攻潼关,死伤数千人,依旧不能攻破。

    潼关自古位置不同,往往要看黄河改道。

    武则天天授二年的时候,迁潼关到黄河、渭水河岸,建筑高城绝地,形成现在的潼关天险。

    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号称“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

    聚集潼关的兵马越来越多,叛军纵铁骑无数,想打破潼关却难如登天。

    李隆基也终于松一口气,期望李光弼和郭子仪能早已收服河北,将安禄山这伪皇帝首级传递过来。

    河北现在乱成一锅粥,饶阳太守卢全诚、济南太守李随、清河长史王怀忠、景城司马李玮、邺郡太守王焘等郡正式开始反抗安禄山,他们短时间内聚集乡勇十几万。

    哪怕没有颜真卿和颜杲卿,河北也逐渐拧成一股绳。

    杨国忠看准时机,又令北海太守贺兰进明率领五千精锐士兵渡河援助河北。

    安禄山不得不下令史思明和蔡希德率兵剿灭不臣服的河北诸郡。

    失去凉州城,对李隆基打击愈来愈深,他甚至直呼要御驾亲征,与李瑄一决雌雄。

    好在未传来金城防线失守的消息。

    他一再询问李璬,能否阻挡李瑄渡过黄河,但李璬的回答模棱两可,让李隆基心中无比担忧。

    他也想到陇右诸将会像河西诸将一样反叛。

    但这些将领掌握兵权,一旦下令更换他们,怕是会立刻激起反弹。

    李隆基现只想哥舒翰能战胜叛军,得知哥舒翰病情好转,接连不断向哥舒翰问胜战之策。

    只有战胜安禄山的叛军,才能将彍骑、飞骑,朔方、陇右的兵马调遣至西面抵抗李瑄。

    但哥舒翰却回书李隆基,依潼关而守,等待河北的兵马,和南阳一带的兵马,两面夹击叛军,一年内叛乱可除。

    这个回答令李隆基很不满意。

    三月,潼关。

    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有一名叫高元荡的将领,向哥舒翰进言道:“启禀大帅,安禄山本来用杀杨国忠的理由起兵,现如留三万兵守潼关,率全部精兵渡过浐水杀死杨国忠,这是汉朝挫败七国叛乱的办法。”

    听到这样的话,哥舒翰摇了摇头。

    他的河西兵一个没来,他不可能有号召力掌控这样的事情。

    安禄山已经称帝,哪怕杀死杨国忠,也改变不了这样的结果,还会使战局更加混乱。

    但哥舒翰得知李瑄已经收他的兵马,内心无比纠结。

    殊不知这件事情很快传到杨国忠的耳中。

    杨国忠以居安思危为理由,向李隆基申请招募三千精兵用以自卫,并且派遣剑南的将领统帅。

    众所周知,剑南系是杨国忠的亲信。

    杨国忠又招募了一万兵驻扎在灞上,派心腹杜乾运任主帅。

    这一下,立刻就把哥舒翰惹恼了。

    明眼人都知道驻扎在灞上的兵马是在针对他。

    哥舒翰可不是善茬,他一边上奏李隆基,将灞上的兵马交由他统帅,一边设计将杜乾运召到潼关的军营,将其斩杀。

    这把杨国忠吓得肝胆俱裂,立刻入宫。

    “圣人,哥舒翰没有经过您的命令,就将杜乾运杀死。我看他在潼关不动,是想等待李贼到来,里应外合啊!”

    勤政务本楼前,杨国忠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李隆基哭诉道。

    他再次以哥舒翰为李瑄旧部的消息提醒,使李隆基疑心越来越重。

    “监军说哥舒翰未有过大的异动,国忠是否多想了。”

    纵眉头皱起来,李隆基还是没打算处置哥舒翰。

    长安城中还有王难得、安思顺,但这两人李隆基也不敢用。

    “探马已经来报,叛军攻潼关不下,现在只有薄弱的兵力布置在陕郡。主力已经回援河北,或攻击洛阳南面。几千老弱病残,哥舒翰竟然不出兵,这一定是有异心。”

    “如今西面的危机更大,李贼随时可能渡过黄河。若只是坚守,两三万就足矣,我们十几万兵马在潼关,这是本末倒置啊!”

    杨国忠一通貌似有道理的分析后,李隆基相信杨国忠的话。

    当天,他派遣使者带领数十名羽林军到达潼关,向哥舒翰质问为何不出关进攻叛军?

    如果哥舒翰再言什么理由,一定会被使者处死。

    但哥舒翰看到羽林军后,机智的他明白李隆基要弄死他,遂立刻向使者表示他已经准备好一切,明日就出潼关大破叛军。

    见哥舒翰回答得干脆利落,特使只能回去向李隆基禀告。

    李隆基见哥舒翰出关,便留下哥舒翰一条性命,让他戴罪立功。

    历史改变,此时才三月三十日,李光弼刚攻破常山郡,使河北诸郡士气高涨。

    郭子仪刚出井陉,还未和李光弼会面分析局势。

    按照他们二人的策略,是让哥舒翰坚守潼关,他们率河东、陇右军剿灭河北余孽,直捣黄龙,安禄山必败无疑。

    否则潼关失守,长安就危险了。

    但他二人的策略注定难以到达长安。

    四月一日,哥舒翰下令彍骑、飞骑为主的士卒出潼关战斗。

    他在潼关的城头上,看着飘荡的三角军旗,旌旗猎猎作响,陷入回忆。

    他的父亲是安西副都护,母亲是于阗公主,前半生吃喝嫖赌,五毒俱全。直到父母去世,他还在挥霍。

    在长安浑浑噩噩的时候,连一个县尉都看不起他。

    他幡然醒悟,四十多岁的年纪,愤而从军,短短几年,承蒙恩帅看重,一路从郎将到节度使。

    现在想想,他最酣畅淋漓、意气风发的时候,不是当节度使,更不是现在。而是跟随李瑄在雪域高原驰骋的时候。

    战旗上仿佛映照着那时的倒影。

    再看下方数以万计的士卒,哥舒翰忍不住哭泣道。

    虽然知道凶多吉少,但他还是尽最大努力,将兵马驻扎在灵宝县的原野上,与叛军进行会战……

    ……

    早在三月份上旬的时候,李瑄在长安的探子,打探哥舒翰与杨国忠的争斗激烈,至三月二十日时,将消息传到李瑄耳中。

    李瑄之前猜测会和历史上一样潼关六月份被攻破。

    但思来想去,觉得哥舒翰八成会被杨国忠弄死。

    现在的哥舒翰比历史上的哥舒翰掌控的权势差太多,身边又没有自己的班底。

    再加上哥舒翰是他提拔的,李隆基不可能没有疑心。

    这让李瑄有一种脱离掌控的感觉。

    “乱了。我必须现在就突袭长安!”

    “哪怕李隆基没有离开长安,我也得把他挡在那里。”

    三月二十一日,李瑄下定决心,对长安进行突袭。

    以免让李隆基和李亨父子跑了。

    他们要没了,李瑄掌握权柄的难度要提升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