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九层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第三百七十六章 九层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第2/3页)
中杨国忠的诡计了。
李隆基在心烦意乱的时候最不想看到内部不团结。
本就烦闷,现烦上加烦,哪能不生气呢?
在文武大臣面面相觑下,杨国忠随李隆基一起退到交泰殿。
“右相,什么时候能再召十万大军,朕决定御驾亲征。”
李隆基忘不了御驾亲征。
“臣不敢说啊!”
杨国忠再次跪在地上。
“朕恕你无罪!”
李隆基焦急地让杨国忠说。
“太子突然变得这么强势,那么多文武大臣附和他的话,怕是陛下一前往潼关,就会被尊为太上皇了。”
杨国忠缓缓说道。
他知道李隆基现在最担心什么。
御驾亲征,是为保住权力。
恰恰说明李隆基怕失去权力!
李隆基听后嘴唇在颤抖,再也不提御驾亲征的事情。
“圣人,渭水之畔的皇家马厩还有三千牧监兵,灞上也有三千新兵,可令李福德率领三千牧监兵和三千新兵去潼关支援,凭借险关还可以坚守。”
杨国忠又趁机向李隆基建议道。
“也只有这样了,速速命令他们吧!”
李隆基点头同意。
只是十几万大军惨败,如何能凭借六千新兵的弱师固守?
“西面是重中之重,陛下当速速命令郭子仪、李光弼率领大军返回支援。”
杨国忠又建议道。
“郭李二将,已在河北连胜啊!”
李隆基皱眉,他一直憧憬李光弼和郭子仪直捣黄龙,使安禄山被迫退出洛阳。
“长安是天下核心。如果李贼趁势而来,围攻长安。即便收复河北又有什么用呢?”
杨国忠貌似有理有据地说道。
“传我密诏,让郭子仪、李光弼,整合河东军、朔方军从井陉返回,支援长安。”
李隆基凝目,点头吩咐杨国忠。
“遵旨!”
杨国忠拱手。
“要尽快查清金城郡的军事,各地郡守,尽可自募义兵,保家卫国!也不要吝啬官位去封赏他们。”
杨国忠临走前,李隆基不忘向他吩咐。
一日不明金城的战况,他就难以合眼。
“臣会多派探子,寻找山间小路,打探消息。”
杨国忠回复后退去。
李隆基独坐在空旷安静的交泰殿上,迟迟未回自己的寝宫,直到太阳落山,李隆基起驾到花萼相辉楼。
这是最近每天都会做的工作。
他登上花萼相辉楼的最高楼,一眼望长安全貌。
可惜,在长安水灾的时候,他没有勇气掀开窗帘。
水灾只是百姓受苦,叛乱则是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
自安禄山起兵以来,潼关烽火,再次被点燃。
按照大唐的制度,从潼关到骊山,每隔三十里设一烽火台。
最后一座烽火台设计在骊山主峰的山顶。
和一般的“烽火告急”不同,骊山上的烽火叫“平安火”。
如果潼关安全,则清晨和傍晚各点燃一次,向长安报平安。
这样形势的烽火,更能让李隆基心里慰藉。
李隆基登花萼相辉楼正是为观看这平安火。
这一天,崔乾佑昼夜不息,猛攻潼关。
血流黄河,血洒高山,惨绝人寰!
但潼关还在唐军手中,到了傍晚时分,李隆基看到骊山烽火台上的冲天烟柱,暗暗松一口气。
叛军未攻破潼关,证明一切都好!
当李隆基望向西面的时候,只能看到广阔的咸阳原。
初夏到来,那里一片青意盎然。
使李隆基忽然想起李瑄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李七郎,等抓到你,朕会当面质问你为何背叛我?”
恍惚间,李隆基看到咸阳原上骑马而来,穿着金甲的李瑄。
他指着那个不存在的身影怒骂。
身后躬着身子的高力士揉了揉眼睛,怔怔凝望。
确定什么都没有后,叹一口气。
一直到天黑!
潼关还在呐喊。
长安城中虢国夫人、韩国夫人、杨琦、杨铦等没有李隆基的忧愁,她们依旧在灯火通明的豪宅中狂欢。
又是一天,早上的烽火如旧。
而傍晚李隆基在花萼相辉楼的时候,发现时辰已到,但骊山的平安火并未升起。
“平安火呢?要是因过失未点火,一定处死烽火台的官吏。”
李隆基静静地伫立凝望,又等待半个时辰。
只有月亮升起!
距离长安三百多里的潼关,堆尸如山,城头上的军旗已经折断。
叛军在庆贺自己拿下潼关,憧憬着所获得赏赐。
“召右相!”
李隆基拍着栏杆吼道。
他死心了,这不是官吏们的过失。
平安火未报平安!
谁知杨国忠刚好前求见李隆基。
“陛下,陇西太守传来消息,声称一队轻骑正马不停蹄地向长安而来,好像是李贼的麾下。这些轻骑大概数千,一人三马,日行百里,像是要突袭长安……”
李隆基还未将“平安火”的事情告诉杨国忠,而杨国忠却先出说一个让李隆基呆若木鸡的消息。
他捂住胸口,呼吸都停止,全身冰凉,双眼也一片昏,眼角湿润。
他想说什么,张口结舌,一时竟说不出。
抬起手的时候,手也颤颤巍巍。
“陛下……”
高力士赶紧上前扶正李隆基,十分担忧接连被打击到的李隆基。
杨国忠也担心李隆基的身体,他凑上前,自己的身家性命,寄在李隆基身上。
如果李隆基有闪失,那些人会将他吞得连骨头都不胜。
他也怕李瑄,那数千轻骑,或许已经进入京兆地区。
杨国忠甚至觉得来自李瑄的威胁会更大。
陇右已经被李瑄掌控,李光弼和郭子仪的援军,一定无法回援。
新兵更来不及招募训练。
李隆基被高力士和杨国忠扶着到榻上片刻后,终于能再次开口:“骊山烽火台未有烟火升起,潼关可能已经失去。西有李贼,东有安贼,天亡我也!”
御宇近五十年,到头来会被这种突袭打断。
纵然大唐江淮、山南、岭南、剑南难还有众多郡县,但远水解不了近渴。
他一世英名,穷途末路了吗?
先不说李瑄在哪里,潼关被攻破,三百多里,叛军骑兵两天内就有可能到达。
“圣人,大唐还未到绝路,挫折只是一时的,等天下义兵勤王,就是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时候。”
“正所谓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李贼和安贼不得人心,他们不会有好下场。”
杨国忠相比李隆基,言语稍显平静。
他求见李隆基之前,就有自己的计划。
“国忠有什么想说的。”
李隆基急问。
“圣人可以离开长安入蜀,在蜀地主持大局。”
杨国忠向李隆基回答道。
他已经忘记前两天他才在朝堂上言“天子不能御驾亲征”。
或许逃跑只是为保存实力,和之前的话并不矛盾。
剑南是杨国忠的地盘,他觉得在剑南,更容易掌握权势。
“那不是弃长安和百姓而逃吗?自古有抛弃都城的皇帝吗?”
李隆基惊望杨国忠,言语充满质疑。
“圣人非抛弃都城百姓,而是权宜之计。您要不离开,正中李贼和安贼下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只要有几百个壮士扼守道路,即便是千军万马也不得过。您在蜀地指挥天下,待收复长安,再班师回朝。”
杨国忠说着说着,两行热泪流出:“现形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