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我要节制天下兵马

    第三百七十九章 我要节制天下兵马 (第2/3页)

   他继位的前几年有多节俭,他自己最感同身受。

    “民间有《神童鸡诗》,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丧,因为圣人喜欢斗鸡,因而斗鸡的贾昌得到宠信……窥一斑而见全豹,类似的民谣数不胜数,但圣人却听不见,只知道听盛唐气象。朝廷之中,杜琎、李岘、赵奉章这种忠臣义士不受重用;反而杨国忠、吉温这样的人能飞扬跋扈。圣人在十年来参加过几次朝政?地方官吏的任免,奸臣可以轻易把持。靠贿赂得到太守、县令的人,能爱戴百姓吗?他们一定会百姓身上得到更多民脂民膏,他们与豪强狼狈为奸,吞并郡县的土地。”

    “当天下间都是农奴,百姓再无耕地的时候。便是百姓揭竿而起的时候。那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会将大唐推翻碾碎。”

    “圣人不食人间烟火,住在琼楼玉宇间,哪懂得人间的疾苦?”

    “天子者,民之表也。当以民为天,而非视自己为天。太宗皇帝都说过,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关中两个多月大雨,圣人不敢登楼看一眼,是怕见到什么?杨国忠强征士兵远赴南诏,咸阳桥上的哭声,圣人可听到?圣人只能闻到朱门中的酒肉香味;听到梨园弟子的奏乐;看贵妃娘娘的《霓裳羽衣舞》……”

    李瑄用事实告诉李隆基他为什么会愧对天下。

    “这是荒谬的话,危言耸听!”

    李隆基矢口否认,他不想面对残酷的现实。

    “圣人今至马嵬驿,应该知道臣并非危言。臣敢问圣人,你总说安禄山和臣是你的左膀右臂,但安禄山有什么样的功绩,敢于我相提并论?土护真水的失败,换做任何一个将领,你都会罢免他,可单单没有追究安禄山的过错。河陇、河朔、西域的将士,没有一个心服口服。”

    李瑄开始回过来质问李隆基。

    “安禄山已是叛贼,不要再提他了。”

    李隆基似乎是不想提安禄山,这也是一种遮掩。

    一个边帅,在同一个地方任职十五年。

    只要安禄山不蠢,范阳城门口的一条狗,都会姓安。

    不患寡而患不均。

    安禄山未成为范阳节度使前,他的功绩只能算一般,而且不久前因轻敌冒进全军覆没,然而安禄山不但没有受到惩罚,还屡屡得到升迁。

    这是将士们心里不平衡的地方。

    “杨国忠弄权,祸乱天下,残害忠良,无容人之量,致使阴阳失衡,满朝的无能庸才。我本调走张虔驼,化解阁罗凤与大唐的矛盾。但杨国忠拜相的时候,两次远征南诏,使数以万计的大唐儿郎旷野捐躯,那杨国忠谎报得胜,圣人的心底难道没有一点底吗?”

    “无数家庭妻离子散,这是杨国忠的责任,还是圣人的责任?”

    李瑄再次向李隆基说道,语气深沉,富有磁性。

    即便李隆基站在龙辇上,李瑄也昂首挺胸平视。

    他明白李隆基心中是畏惧的,只是不想承担自己所犯下的罪过。

    大唐由盛转衰,李隆基是毫无疑问的第一责任人。

    靡不有初,鲜有克终。

    人们总说李隆基如果天宝初年,或者开元末年死去,就能成为比肩汉文帝一样的千古明君。

    但自开元十三年泰山封禅的念头升起以后,他就满足于现状,沉浸在自己的丰功伟绩之中,忘记初心,变得奢靡。

    “朕错信杨国忠!”

    李隆基又用一种搪塞的言语敷衍李瑄。

    这番话令他无地自容。

    他怎会不知道自己用错杨国忠,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他为了自己的尊严,也不可能将杨国忠罢免。

    “圣人宠信五杨,使五杨无所顾忌,恃强凌弱。长安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对其深痛恶绝。卖官鬻爵,是汉灵帝时代的事情。圣人任由几名妇人参与升迁之事,而汉灵帝卖官鬻爵,财富归于国库。虢国夫人、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卖官之钱财,用于装点自己的豪宅,国家之资,就这样化为流水,荡然无存……”

    李瑄差点就说出李隆基比起汉灵帝还不如。

    事实上,李瑄也认为后期的李隆基不如汉灵帝。

    只是大唐积累的家底太厚,比不上东汉豪强遍地,国家陷入泥潭。

    五杨对国家的灾祸,不是三言两语能形容的。

    “汉灵帝怎配和朕相比较?”

    李隆基听到李瑄暗示自己不如汉灵帝,言语颤抖。

    汉灵帝可是亡国之君,他自比尧舜。赫赫武功,远超过汉武帝。

    大唐的盛世,在飞扬的诗歌中演绎,谁可比拟?

    “开元中期以后,圣人放纵奢靡,无有节制。圣人一再扩建兴庆宫,曲江宫殿群,又兴建华清宫等大型宫殿,为自己一己之私,劳民伤财。特别是天宝年间后,圣人嬉戏游玩,不务正业,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昏君的故事,人人得知,却缄默不言。”

    “臣征战天下,更知圣人穷兵黩武,耗费资源无计,使将士不知皇帝,只知节度使,这埋下安禄山叛乱的因素。”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风气一旦被破坏,就如决堤的洪水一样,难以堵住。

    李隆基所犯下的错误,是挖掘大唐的根基,遗祸无穷。

    最可怕的是,李隆基认为这是理所应当,认为皇帝如此,才会显得尊贵。

    “李七郎,你到底想说什么?如果你当宰相的时候自诩为忠臣,为什么不劝谏我惩处安禄山?”

    李隆基被李瑄如此贬低,急眼向李瑄质问。

    他提醒李瑄是靠着军功位极人臣。

    意指李瑄也是一个叛贼。

    “安禄山反叛之前,连圣人最相信的杨国忠劝谏都无用。谁又敢劝谏?”

    凭借李隆基对安禄山的信任,谁劝谏都没有用。

    这也能看出李隆基的自负,他认为自己掌握了安禄山那个一片赤心的“野蛮人”,放心将东北交到安禄山手中十几年。

    就算李瑄向李隆基劝谏,李隆基怎么会认为是主帅之间因争宠而矛盾。

    历史上哥舒翰与安禄山就是互相攻讦,寸步不让。

    不过李瑄有办法整死安禄山,但李瑄不相信李隆基和李亨这对父子。

    “夏桀陨于瑶台,商纣焚于宝玉,周幽王死于烽火戏诸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上昏君误国者,比比皆是,但没有一个会有好下场。远的不说,隋炀帝是如何死的,圣人难道不知道吗?圣人亲自铲除韦后,韦氏家族的故事这么快就忘了吗?”

    “千古一帝要继往开来,圣人不过是在重复着其他皇帝做的事情罢了。”

    李瑄见李隆基哑口无言,反客为主向他怼道。

    他如果把李隆基的过错一一举例出来,怕是几天几夜都说不完。

    李瑄只说关乎江山社稷的事情,李隆基冤枉结发妻子,一日杀三子,抢自己儿媳等等,一言难尽。

    “今日,国将不国,民不聊生。一场关中暴雨,饿殍遍地。盛世可不是这个样子。”

    李瑄继续抨击李隆基的失德。

    大唐盛世虽然积重难返,但变法图强,一点点治理国家,铲除豪强、奸佞,还是有机会的。

    李隆基怕烦恼,一点点受挫就妥协,没有按照李瑄所说的方法,强行铲除豪强。

    陈玄礼知道李瑄说得不错。

    类似的话,高力士曾经劝谏过李隆基,但毫无效果。

    杨玉环听得心碎,此时的她幡然醒悟,原来他的兄弟姐妹对国家危害这么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