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安禄山穷途末路,一战定乾坤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三百九十一章 安禄山穷途末路,一战定乾坤 (第1/3页)

    太行山,由北向南迤逦而来,层峦叠岭,几无间断。而井陉就是其中的断口。

    古人谓其地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因称井陉。滹沱河支流绵河横穿断裂谷流出,使其更有特色。

    井陉两边石壁峭狭,车不能方轨,骑不能并行,险厌难行,但自古晋冀间或北方有战争,东西两方行军多取道于此。

    这里有专门的驿站,是取道关中之地,安禄山造反的消息,就是从井陉传出。

    此时,井陉关前营垒密布,属于大唐的各式各色三角兽旗在迎风飘展。

    这里有李光弼的河东军,以及郭子仪的朔方军。

    他们二人跋涉数千里来河北平叛,刚获得一次大捷,却被朝廷反复拉扯,葬送大好机会。

    否则以九门城大战歼灭两万叛军的胜利,一定可以收复赵郡,打通与河北团练、义军的联系。

    但失去潼关,他们得到李隆基的命令,不得不率领五万兵马撤出,回长安勤王。

    还没过几日,更未想到的事情发生。

    大唐皇帝抛弃长安南逃,与被宣为“李贼”的李瑄相遇。

    风云突变,皇帝的诏令,变成天策上将的军令。

    当朝廷设天策上将、封天下兵马大元帅的那一刻,法理上天下所有将领、所有兵卒,哪怕是胡部、郡兵县卒、义兵团练,都必须听从天策上将的军令。

    如若违背,则视为谋反。

    在唐军突袭蒲津渡的时候,郭子仪和李光弼同时收到天策上将军令和大燕皇帝的招抚诏书。

    郭子仪和李光弼焦头烂额,坐立难安,他们在井陉关口的大营中商议如何应对。

    “安禄山这个逆贼伪帝,竟妄想招揽我等,大唐一百多年基业,威加海内,怎是他可以撼动的?他不过是猖狂一时,必死无葬身之地。”

    李光弼在营帐中来回踱步,他披甲戴胄,手扶宝刀,怒气冲冲地说道。

    特别是安禄山写给他的信件中,先叙旧与李光弼同为营州柳城人,大家是同袍老乡,应该亲近。

    然后又扬言契丹族已经向他臣服,众望所归。好似身为契丹人的李光弼臣服大燕是理所应当一样。

    李光弼出身于契丹族大贺部,早在他父亲李楷洛的时候,就投靠大唐。

    他从小受汉人文化薰陶,加上熟读汉人经典,深谙孙吴兵法,与汉人无异。

    父亲李楷洛抵抗吐蕃,为国战死,让李光弼信念愈深。

    契丹大贺部一直在大唐的河朔一代,李楷洛战死后,李光弼理应继承大贺部的酋长职位。

    但李光弼却把部落首领的位置让给弟弟李光进,自己门荫从军效力。

    哪怕安禄山承诺封他为郡王,他也没有一丝投降安禄山的念头。

    李光弼入河北的时间最早,他一收到长安的任命后,马不停蹄到太原调兵遣将。

    由于河东兵马一时间无法全部聚集,李光弼认为要尽快入河东,搅乱叛军的后方,所以从天兵军中调遣弩手,精兵,共五千人,飞马驰向井陉,进入常山郡。

    叛军虽然强大,但他们在常山的战斗并非一帆风顺。

    常山太守虽战死,但义军、团练层出不穷,扰乱叛军的粮道。

    百姓们恨透叛军的残戮,纷纷加入义军相助。

    没多久,义军就将伪郡守杀死,夺回常山城。

    团练子弟甚至还在伏击之中擒获燕军大将史思义。

    在得知朝廷天军到来后,团练首领押着史思义来拜见李光弼。

    常山郡作为叛军的最先劫掠地,叛军在这里率兽食人,奸淫掳掠。

    百姓但凡反抗,会被叛军毫不留情地杀死,以至于出现“露胔蔽野”的惨状。

    李光弼看到常山白骨露于野,忍不住嚎啕哭泣。

    安禄山叛乱,灾祸却要河北的百姓承受。

    李光弼第一时间下令收敛郡中尸体,酹酒祭奠阵亡军民。

    被叛军囚禁的人,也因李光弼的到来得到释放。

    此时史思明、李立节、蔡希德等燕军大将中在河北剿灭不投降的郡县。

    他们得知李光弼到来后,引两万胡骑,到达常山城下,准备将李光弼这伙援军击杀,成就自己的功绩。

    史思明自信以自己人多的优势,还都是骑兵,一定可以将唐军剿灭。

    李光弼也想了解更多,于是善待俘虏史思义,亲自为其松绑,使他真心归顺,得知史思明的动向和具体兵力。

    他知道不能和史思明的骑兵硬碰硬,聚兵回到常山城中防守。

    不久后,史思明率二万骑兵直压常山城下,不由分说,直接攻城。

    李光弼用按军入守、以逸待劳的计策,坚守常山城。

    他将属下兵马分为四部,以擘张弩五百连番射敌。

    这样“列队之法”,使强弩一波接着一波,没有间断。一番防守后,燕军还未摸到女墙,就死伤数千人。

    史思明对城墙上李光弼大骂,不得不停止进攻常山城,将军队移驻远处。

    李光弼见叛军士气懈怠,军容不整,出城南,夹滹沱河列阵,威胁叛军。

    史思明倚仗较近的饶阳有援军,仍休整士卒,企图再战。

    一天后,饶阳燕军五千人果然来援。

    李光弼的探马探查到燕军的行踪后,派轻骑数千隐藏行迹,截杀援军。

    当五千燕军援军在野外埋锅造饭时,遭到唐军轻骑突然袭击,几乎全军覆没。

    史思明得到这个消息,大为恐惧,立刻率领主力骑兵撤退。

    但史思明不甘心,又暗中派奇兵切断了唐军的粮道。

    想使李光弼的军队无法得到太原的粮草。李光弼见招拆招,令麾下将领击退截断粮草的叛军,轻而易举将草料运回常山城内。

    无计可施的史思明只能退兵,将河北郡县所有的兵马聚集在一处,再与李光弼决一死战。

    接下来的结局,也就众所周知了。郭子仪率领朔方军来援,于九门城外,大破史思明、蔡希德等两万叛军。

    史思明和蔡希德等将狼狈逃窜。

    他不得不向洛阳的安禄山求援。

    使安禄山支援史思明一些精骑和新兵。

    好在郭子仪、李光弼没有乘胜追击,得到朝廷的军令后,收拾辎重退出井陉。

    “杂胡伪帝,不会长久。现在不是考虑他的事情,而是我们要如何去做?”

    “先前圣人下诏回长安勤王,现刚出井陉,秦王的军令就再次到达……”

    郭子仪没有戴兜鍪,他席地而坐,抓着黑白参半的头发,非常烦恼。

    武举状元及第的郭子仪在早年的时候并不顺利。

    从军三十年,因机遇和运气,虽有立功,但没有卓著的大功,以至于在将星闪耀的大唐并不出名。

    特别是王忠嗣灭突厥以后,塞北宴然,郭子仪在十几年,无立功的契机。

    人们总是把目光放在李瑄拜相前的河西、陇右,以罢相后的安西、北庭。

    但郭子仪的优点非常突出,他善于治军,整训优异。又能公平公正,深受士卒信赖。

    如此,才会有大臣举荐郭子仪为朔方帅,收朔方军。

    但此时此刻,郭子仪陷入两难之中。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郭子仪是忠君爱国的,是以安禄山叛乱以后,全心全意地收整兵马,前来河北。

    谁都知道,李瑄是发动政变,攫取权力的“权臣”,如董卓无异。

    但人们更清楚,是李隆基后期的昏庸,宠信杨国忠和五杨,使国家到达千疮百孔的地步。

    自李隆基在潼关失守,选择弃长安万民逃跑的那一刻起,无数百姓的意志,就不在李隆基身上。

    在这种情况下,李瑄政变虽然引得一部分王公贵族、文人士子口诛笔伐。

    但李瑄在平民百姓中的风评出奇的好。

    这是李瑄自天宝二年以来积累的威信。

    人们看到的是李瑄惩奸除恶的一面,人们看到的是敢于对抗杨氏的小相公。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李瑄背叛李隆基,但没有背叛百姓社稷。

    那英雄之气,那变法图强,让李瑄自始至终被百姓唱诵。

    在对朝廷和李隆基失望后,有些文人士子成为李瑄的死忠,拥护李瑄的政策。

    这也是郭子仪内心矛盾的地方。

    如果他忠于皇帝,麾下军队就像无根之萍一样,没有朝廷的钱粮支持,不能长久。

    至于安禄山的招揽,从来不在郭子仪的选项在内。

    他和李光弼一样,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投靠安禄山这个没有口碑的杂胡。

    “秦王的天策上将是圣人亲封,军令如山,我们只能按照秦王的军令,再次回到河北,截断安禄山的退路。”

    李光弼停止踱步,他看向西方,面色惆怅。

    李光弼继承王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