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无极内经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十六章 无极内经 (第1/3页)

    老人看了眼桌上那尊天青釉古踽狻猊炉,香味有些淡了。

    七窍玲珑的红袖立刻会意,袅袅走过去添了些炭火,又放进去一块极其珍贵的都夷香饼,轻烟淡淡,游若天丝,香气似有若无,缥缈氤氲。

    古鼎孤烟氛,忘言心境清。

    许端己踌躇再三,终于缓缓说道:“老太公,晚辈此次前来,想必您老也明白太子殿下的良苦用心,我与刘大人推荐的两位同窗见面后,宋安倒是个爽利人,当场满口应承,说了些慷慨激昂的场面话。”

    “不过,那位张元祝张先生却是支支吾吾,一再推诿。”

    “后来他见我有些着急,或许不好驳我面子,又说容他几天工夫考虑一下,再给我答复,我也不好再逼他当场表态,就这么稀里糊涂过去了,可……这几天都过去了,那边却一点消息都没有,晚辈估计此事或许会无疾而终。”

    刘柯山静静坐着,双目低垂,似在打瞌睡。

    许端己看了他一眼,继续道:“刘家在此龙盘虎踞二百余载,您老又是德高望重之人,晚辈不揣冒昧,有个不情之请,此事怕是要劳您大驾,晚辈知道自己没这么大的面子,不过,还望老太公看在太子殿下的面子上,出面玉成此事,不知您老意下如何?”

    刘柯山撩了下眼皮,看了眼对面这年轻人,心说,这个小滑头。

    此事说起来简单,其实却是个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事办成了,无功,事办砸了,有过,何苦来哉?

    以他在兴安镇这么多年的威望,如果自己真的出面去劝解那个叫张元祝的年轻人,或许他会给自己几分薄面,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那个年轻人就是个一条道走到黑的书呆子、犟种呢,要是他死活不答应呢,又当如何,杀了他不成?

    到那时,自己的老脸往哪放?别人会怎么看?太子殿下又该怎么想?

    佛家说,起心动念皆是因,一尘不起,从此念头

    刘家有秉烛阁藏书楼,里面的古籍秘卷何止千部、万卷,简直是汗牛充栋,刘柯山四岁开蒙,七岁便能与秀才吟诗作对,九岁作《退生六策》,一时被世人争相传诵,呼为神童。

    此后便被当时的家主领进秉烛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修习古本秘卷。

    直到他行加冠礼时才得以出楼,前后历时十年有余,在此期间,不说学贯古今,但博览群书倒是千真万确。

    老家主去世时,那年他二十七,自接任刘家家主之位以来,至今已一甲子有余。

    刘柯山三十岁前治经,三十岁后治家,阅人历事可谓无数,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砥砺磨炼,使他深知一个道理: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世人都说一入侯门深似海,又哪里知道,其实江湖中的水更深,那些初涉江湖的游侠儿,以为江湖是鲜衣怒马,十步杀一人,快意恩仇,可以一剑荡平天下不平事,殊不知,江湖不尽是打打杀杀,更多的是人情世故,可是,你以为江湖能交到几个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知己?

    有酒有肉是朋友,急难何曾见一人。

    江湖之远如此薄凉,庙堂之高又当如何?

    君不见一将功成万骨枯,伴君如伴虎,多少鸟尽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人间惨剧,为争权夺利,又有多少君臣反目成仇,多少弟兄骨肉相残,多少父子拔刀相向。

    刘柯山呵呵一笑,“端己呐,按理说呢,老夫虽然年事已高,也该为太子殿下出力分忧,不过,现在家里的事我早都撒手了,都是儿孙们在操持,家里这么个小摊子我都精力不济,何况朝廷那么大的事呢,许大人现在正是年少有为,为国建功立业,为太子殿下鞠躬尽瘁的当打之年,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