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殿试魁甲,竟然心向湘王!?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4章 殿试魁甲,竟然心向湘王!? (第1/3页)

    朱元璋换上朝服,亲自考察殿试。

    本次科举考试,乃是大明自建国后头一次,所以各方都极为重视。

    首场恩科共计有八十名进士,尽数都要接受朱元璋的殿试考核。

    这群进士历经童生试、乡试、会试,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是熬到了最后的殿试。

    这一次不会有淘汰,将由朱元璋钦定他们的排名。

    “十年寒窗,货于帝王家”,当如是也。

    在场所有人都是饱读诗书,胸有沟壑之人,他们信心满满等待着朱元璋的考试。

    然而,令所有人都倍感意外的是,朱元璋的考题,竟然是三筐谷子!

    这下学子们可就尽数傻眼了。

    历代帝王殿试的题目可大多都是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可这谷子……是为何意啊?

    朱元璋见状,令他们上前摸一摸、看一看,然后分别说出这些谷子的产地、成色以及区别。

    可惜,这群进士们大多只死读书,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几无一人能道出其中玄机。

    唯有铁铉、解缙两人上前,各自抓起一把谷子,凑近仔细闻了闻味道,又仔细观察了谷子的颗粒,在心中仔细斟酌了片刻。

    “启奏陛下,学生选的这筐谷子谷粒饱满,色泽鲜亮,隐有一股谷物芬芳,应当是降雨丰富、日照充沛之地生产。”

    解缙说道。

    “纵观我大明各处粮仓,能达到如此标准的,首推扬州。是以,学生认为,这筐谷子,产自扬州。”

    听完解缙的话,诸位士子们不由傻了眼。

    原来,当真能够从谷子里,读出这么多的东西吗?

    另一边,解缙将手中的谷子放下,沉声说道。

    “启奏陛下,学生所选的这筐谷子颗粒不甚饱满,色泽略显暗哑,但并非其质量不行,而是放置时间稍长,应当是去年的陈谷。”

    “不过,这谷子略带一股刺鼻的霉味,想来应该是防水、密封出现了疏漏,导致产生了霉变。”

    解缙稍微沉吟了片刻,似是在心中默算着什么。

    不多时,他继续说道。

    “此粮霉变甚多,已经不能食用。尤其行军打仗途中,倘若误食了发霉的谷物,会出现诸如腹痛难忍、腹泻不止、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危机生命。”

    “是以,学生建议将发霉谷物清理掉,将谷仓重新进行修葺。密封,再行盛放粮食谷物。”

    相较解缙,铁铉说得要更加详实一些,尤其还拓展到了军事方面,不由令朱元璋微微颔首,满是欣赏之色。

    “其他人呢?可还有什么要说的?”

    众人沉默不言,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进行找补,一个个都面露羞愧之色。

    于是,此番考验,唯有铁铉、解缙二人脱颖而出,大放异彩!

    位列朝臣之中的杨宪忍不住,悄悄凑近刘伯温身边,压低声音道:“老师,这……”

    “噤声。不是我们能插嘴的场合。”

    “是,是。”

    杨宪点点头,退到刘伯温身侧,但眼神中却是写满了好奇,不知道陛下接下来会如何做。

    朱元璋环顾四周,发现士子们没有人再出列,便亲身伸手抓起一把谷子,闻一闻,搓一搓,随口便说出了谷子的成色,还分别估算出了它们各自的重量。

    接下来,他话锋一转,直言道:“这优、中、劣三种不同的谷子,不单单是产地不同,还代表的便是三种不同的官场。”

    “三颗不同的人心!”

    顿时!

    所有人齐齐为之一震,尤其心中有愧者好似想到了什么一般,不由脸色苍白,心中惊惧不安。

    首筐优等谷子,的确是产于扬州,证明今年了的扬州城在杨宪的治理之下,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

    杨宪也当即被加封为扬州侯,被朱元璋评为正臣,列为学子们的榜样、楷模。

    而第二筐谷子,来自太仓。

    因为太仓官员管理疏忽,导致谷子发霉,导致根本无法食用,白白浪费了。

    而最后一筐品质更次的谷子,则是来源于军仓。

    之所以质量会如此之差,是因为军仓守官贪墨所致。

    “剥夺李中祖太仓守职衔,送交刑部议处。”

    朱元璋站在龙台之上,冷声道。

    “中军司库吕进雄,着即斩首示众。”

    一褒一贬,一升一降,可谓是恩威并施,杀伐决断!

    在场学子们哪儿曾见过这般场面,大多都吓得面如土色,冷汗连连。

    “咱大明刚平了外患,现在正是需要治理国家、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的时候,你们两个可有什么见解?说出来给咱听听。”

    朱元璋看着在场诸位士子,再度说道。

    相较谷子,这个问题很显然他们就要得心应手多了。

    一个士子率先出列,拱手说道:“陛下!学生以为,今天下初定,根基未稳,当以酷刑镇压宵小,以杀止杀,以雷霆手段行菩萨心肠。”

    “不错,遥想当年,大秦初定,也是法制严苛,才能够安稳六国,统一管理。”

    诸多学子纷纷出声附和。

    却是没见到朱元璋的眉头,越皱越深了。

    好在这时候,略微沉吟之后,解缙出列,拱手对答了。

    “启禀陛下,学生以为,治国之道,在于谆谆引导,使民听之信之。”

    “可参用井田、均田之法,令耕者有其田,兼顾兴礼乐、兴学校、薄税敛、劝农桑、禁阉寺、绝娼优,如此方可使百姓无后顾之忧,天下自当太平稳定。”

    解缙所说的这番话,的确都是切实可行之举,没有任何的废话、空谈,让朱元璋也不有高看了一眼。

    跟先前那些士子相比,当真有云泥之别。

    “那你呢?铁铉也说说看。”

    性格沉稳,一直没开口的铁铉拱手行礼,沉声道。

    “启禀陛下,学生以为,除开上述举措,还需免屠戮、省株连之行,尤其朝廷政令,切记朝令夕改,少杀戮、多怀柔之举,如此方能令天下百姓心安。”

    铁铉说得也很在理。

    他与解缙二人虽看待事物的出发点不同,但提出的建议,却也都的确是务实之举,是只要用上便能够焕然一新的举措。

    都说到朱元璋的心坎里去了。

    所有士子都被朱元璋当场分配到了六部的各个衙门,合格者三月一晋升,不合格者就要把进士、功名悉数收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